本文目录
一、疫情期间世界经济最困难的两点是
这几天国际疫情急转直下,美国意大利确诊数据先后快速超越中国,各种坏消息频传,于是在社交媒体的评论区,出现了很多让人不安的言论,其中有嘲笑、讽刺甚至是幸灾乐祸,对此,我想说——
这些人并不清楚现代世界的运作规则,他们并不知道国外的疫情的水深火热对中国到底意味着什么,他们并不知道我们要面对的是什么。
首先我需要说的一个点是——我们看到的坏消息并非真相的全部。
我们需要明确一个基础的逻辑——对于传播而言,坏消息传播速度永远比好消息快且广泛。
举个例子,在韩国、日本疫情爆发的时候,我们的公众号文章都是极力渲染他们的愚蠢的应对策略、慌乱的民众以及混乱的秩序。
但仅仅两周之后,我们发现韩国和日本其实疫情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那么现在又有多少媒体在报道韩国日本如何井然有序稳住疫情呢?几乎没有,因为井然有序不是新闻,没有传播度,拿不到 10万+阅读。
没错,在社交媒体上传播的意大利、美国、英国的疫情惨状在事实上都是真实的,但请注意,这并非真相的全部——
那些他们进展顺利的方面我们的媒体往往会选择性忽视,因为那没有可读性,太普通,太常见,太不算新闻。
不要以为你看到的就是真相,真相永远比你看到的要复杂,仔细感受一下下面两张图:
当我们幸灾乐祸的时候,或许我们应该回想一下过去两个月我们刚刚经历了什么——
没错,我们疫情初期非常被动,个别国家的媒体刻意嘲笑、侮辱中国的时候,一转眼才发现中国对于这个世界的正常运转是如此重要。
中国作为“中间产品”供应商在世界各地区的份额:
1.苹果全球限购了,因为我们的富士康不能正常开足马力生产了;
2.澳洲的龙虾卖不出去了,因为中国的餐馆在疫情期间纷纷关门了;
3.泰国的旅游业按下暂停键,因为中国的旅客隔离在家不敢出门了;
4.韩国的现代汽车工厂停产了,因为中国山东的供应链工厂停滞了;
5.巴塞罗那国际电信展取消了,因为中国的电子消费品牌没法参展了: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中国的贸易量占全世界的 12%;中国是全球 33个国家的最大出口国,是 65个国家的最大进口商品来源国;同时中国也是全球 120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
2004年的圣诞节,美国记者萨拉忽然发现,收到的 39件圣诞礼物中“中国制造”的有 25件,萨拉突发奇想,决定从 2005年 1月 1日起,带领全家开始尝试一年不买中国产品的日子。
于是她开启了一段真实而艰难的历险,在经历了无数啼笑皆非的痛苦之后,她重新回到了中国制造的怀抱,她把这段经历写成了一本畅销书——《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美国直到疫情告急才发现,他们整个国家使用的青霉素中有 45%是中国制造的,而布洛芬几乎是 100%为中国制造。
二、疫情要不要出去旅游
疫情要不要出去旅游,我们都知道,由于受新型冠状病毒的影响,很多地方都实行交通管制,大多数地方的景点都已经关门暂停营业了,尤其是疫情严重的地区,那么疫情要不要出去旅游呢。
考虑目前的疫情情况,最近出游(国内)会不会不太安全,我建议如果是自驾游还可以考虑出行,因为自驾可以避开车站车内大量人群聚集,避免交叉感梁,
选择目的地也要避开目前出现了疫情的地方,去大自然界山川湖泊森林草原的地方,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如果是坐公共交通如飞机、火车、大巴等建议暂缓吧,因为最近国内疫情点发状况频出如天津滨海新区、内蒙满州里,上海等地都出现了新冠病毒确诊病例,出去了也是总担心,玩不开心,等过一段时间,等目前点发状况缓解或已控制再去更好更安全些。
今年十月份我去东北同江、抚运旅游时,就赶上了山东青岛市出现疫情,进出火车站检查非常严格,尤其是同江出站时不光测温出健康码,还得一个人一个人的登记信息,显得气氛都挺紧张,时间也长,还老担心。
我原本计划十一月底出去南方旅游,但考虑目前状况暂缓推迟了,想看看再说我主要是坐公共交通岀行火车大巴等
所以目前状况国内游,我的建议是暂缓,过一段时间再看,以免造成不必要麻烦
疫情你想出门旅行,不存在的!为了响应国家号召,作为中国公民应当积极配合。韩国旅游带
如果大家觉得实在无聊,为大家推荐这么几个好地方:床头山,客厅谷,衣橱洞,阳台峰,马桶湖,浴室巷。
3月17日,外交部“领事直通车”微信公众号发布提醒称,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持续蔓延,部分国家和地区疫情严重。提醒中国公民充分评估出国旅行引发的感染风险,
暂勿前往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德国、美国、瑞士、英国、荷兰、瑞典、挪威、丹麦、奥地利、比利时、伊朗、韩国等高风险国家!
目前在上述国家的中国公民做好自我防护,减少不必要外出,避免安排国际旅行,谨防交叉感染。
如在当地中国公民曾与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有密切接触或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应自觉居家隔离并联系医院进行专业咨询和治疗,遇紧急情况,可联系中国驻当地使领馆寻求领事保护与协助。
首先景区恢复开放的大前提,是全国疫情逐渐向好的方面发展,大部分城市已出现多日未新增的好消息。并且恢复开放的景区,是经过评估通过,在安全性上是有一定官方保障的。
另外我们也从新闻报道上看,恢复开放的景区实行严格的健康监测,对游客采取分批放行等严格举措。
再加上绝大部分开放的景区是属于户外开放型景点,所以感染的可能性是比较低的。而且目前大部分城市已逐渐复工,比起办公室的半封闭环境,户外旅行的安全性上还是比较高的。
目前还不能松弦!抱有侥幸心理想旅游的'朋友应该立马打消念头!与其提心吊胆害怕被感染又想去旅游,不如疫情过后,再带着家人朋友好好放松旅游吧!
除了常识性戴口罩,勤洗手外,这里有几个建议,供大家参考:
尽量选择自驾方式,避免减少与人群接触的机会。
在景区允许的条件下,选择自备饮食,减少出入餐厅、饭店等群体性空间。
坚决不扎堆,不凑热闹,与游客保持一定的距离。
多喝热水,保暖措施一样不能少。特别是去登山,一定要提前准备好防寒防风衣物,避免感冒。
出发前量体温,回来后洗热水澡,并及时清洗衣物晾晒,对车辆进行消毒。
在选择上,尽量选择本地景点作为出行目标。
最后,我们还是建议再观望一段时间,虽然此刻出行能够避开人山人海,独享美丽的自然环境。但戴着口罩旅行,还是蛮影响心情的。
1、疫情暴发以来,多家旅游企业推出了消费者保障措施。例如,携程启动2亿元重大灾害保障金,对用户改退订单产生的费用先行垫付,同程集团也启动了危机应急保障金2亿元,尽全力保障用户权益。
携程还表示,将视事件发展,可能再次升级重大灾害保障金金额。
但是,这笔让消费者踏实的保障金,目前只能由企业自己及相关供应商承担,可能会让本就紧张的资金链雪上加霜。
2、“旅游是重灾区,已成定论。”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首席专家魏小安表示,2019年中国旅游业总收入6.5万亿元,平均一天178亿元。停滞一天,就是这样的损失。
再加上房租、人工等支出,旅游业面临的形势较为严峻。
3、针对消费者的误解和不敢旅游的心态,旅游企业希望政府和媒体能够多一点理解,对旅游行业的坚守给予真实传播和解读。
希望社会各界能够消除误解,给旅游企业和员工多一些理解和关爱。如果能够适当延长清明、端午、五一等假期、严格落实带薪休假,对旅游业复苏也将大有帮助。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可不可以去旅游,取决于当地的疫情控制状态。
如果国内疫情已经得到有效的控制,此时可以短程自驾游前往人群稀少的地方,呼吸新鲜空气,做好相应预防措施,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几率不会很高。
在疫情期间不建议乘坐飞机、火车等公共交通工具长途旅行,特别是前往人群密集的旅游景点,要避免前往疫区以及周边的地方,避免长时间逗留人群密集、密闭的公共场合等。
在短程自驾游时也要做好预防措施,戴好口罩,注意手卫生,携带消毒湿巾消毒手部和局部的物品,保持良好生活习惯,避免劳累熬夜等。在疫情期间为了安全起见,还是最好减少没有必要的出游。
三、疫情之后旅游业会如何发展
行业主要相关上市公司:张家界(000430)、华侨城A(000069)、黄山旅游(600054)、天目湖(603136)、
本文核心数据:旅行社数量、旅游总人次、旅游总消费、在线旅游交易额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尽管2020年以来疫情对于旅游行业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但是中国旅行社数量从2019年的不到3.9万家,持续增长至2021年的4.24万家,较2020年增长4.3%。
中国旅行社从业人员数量持续下降韩国旅游胜地
和旅行社数量不断增长不同,2019-2021年中国旅行社从业人员数量不断下降,从2019年的41.59万人下降至2021年的27.88万人,2021年较2020年下降13.55%。
2021年中国国内旅游总人次同比增长12.8%
2021年中国国内旅游总人次为32.46亿,同比增长12.8%,但是依然远低于疫情前2019年的59.01亿,仅恢复至2019年的54.0%。2021年,城镇居民国内旅游23.42亿人次,增长13.4%;农村居民国内旅游9.04亿人次,增长11.1%。韩国旅游攻
2021年中国国内旅游总消费增长31%
2021年中国国内旅游总消费收入为2.92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31.0%,但是远低于2019年的5.73万亿元。2021年,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总消费2.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31.6%;农村居民旅游总消费0.55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28.4%。
2021年中国在线旅游交易额达1.47万亿元
根据Fastdata极数数据,2021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开始复苏,2021年全年交易额为1.47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34.9%,但是依然没有恢复至2019年的水平。
综上所述,疫情发生以来中国旅行社数量不降反增,但是旅行社从业人员持续下降。从2021年国内旅游总人次和总消费等数据看,行业出现复苏迹象。2021年中国国内旅游总人次为32.46亿,同比增长12.8%;旅游总消费达到2.92万亿,同比增长31.0%;在线旅游交易额达到1.47万亿,同比增长34.9%。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旅游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