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韩国旅游A

韩国节庆旅游经验 韩国的节庆活动

韩国旅游A 2024-03-25 3
韩国节庆旅游经验 韩国的节庆活动摘要: 本文目录旅游发展的经验交流材料哪位知道儒家的旅游观关于节庆的几个问题一、旅游发展的经验交流材料篇一:旅游产业发展经验交流材料...

本文目录

  1. 旅游发展的经验交流材料
  2. 哪位知道儒家的旅游观
  3. 关于节庆的几个问题

一、旅游发展的经验交流材料

篇一:旅游产业发展经验交流材料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把旅游产业作为富民强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从组织领导、财政专项资金支持、产业园区专项规划等多方面配套推进旅游产业发展,形成了全区上下抓旅游产业的良好局面,我区旅游业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011年,全区共接待游客2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46亿元,门票收入220万元。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我区是传统农业经济区,而比较优势也在于传统农业社会保育下来的优秀历史文化、地方民俗文化和优良生态文化资源。以昭化古城、剑昭古驿道为代表的三国历史文化资源,以射箭提阳戏为代表的民俗文化资源,以嘉陵江水域、栖凤峡森林公园为代表的生态文化资源,以太公红军山、柳桥红军石牌坊为代表的红色文化资源,以梅岭老街、柏林古镇、昭化民居为代表的古建筑文化资源,以平乐寺、云台山为代表的宗教文化资源……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我区唯有这些资源最具独一无二的比较优势和独特的魅力。

国家、省、市近年来关于文化旅游产业振兴的方针、政策和规划也让我们敏锐的认识到,旅游产业是当今世界成长性很高、综合带动能力很强的产业。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决定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区域经济长远布局的战略支柱产业培育,作为产业兴区、统筹城乡的先导产业来抓,先后制定了旅游产业发展十一五、十二五规划和具体实施意见,从组织领导与考核机制、财政专项资金支持、产业园区专项规划、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产业招商引资政策优化、主管部门及人才队伍强化、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等诸方面系统推进旅游产业发展,形成了穷县区办大事、全区上下抓旅游、社会各界投资旅游的良好格局。

以旅游资源转化为战略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做好旅游规划编制工作。先后邀请了四川农大学和西南民族大学旅游规划设计院的专家制订了平乐现代农业园区总体发展规划、平乐文化旅游景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暨核心区建设性详细规划;完成了太公红军山景区红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暨核心区建设性详细规划;旅游、林业等部门联合完成了栖凤峡创建省级森林公园的总体规划,和柏林沟湿地公园初步规划。栖凤峡森林公园成功创建成为省级森林公园。

切实遵循旅游开发,规划先行的原则,进一步抓好元坝区旅游资源的普查和旅游规划的编制及修编工作。以《广元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为统揽,重点编制好《元坝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昭化古城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以及主要景区的旅游规划。《剑门关蜀道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总体规划》、《剑门关蜀道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提升规划》,在成都举行的剑门关蜀道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提升规划评审会上通过。2012年3月23日,《平乐文化旅游景区概念性规划及重要节点详细规划》通过评审。

我区一向重视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多次参加省市组织的对外宣传促销活动,通过图片文字,节目汇演、资料发放等措施,扩大了景区的对外形象宣传。同时,我区还通过在四川日报、陕西日报、华西都市报、陕西电视台、西安电视台、广元电视台、成都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宣传促销活动作现场报道以及在高速路口、天桥设臵大型宣传广告、在公交车车身打广告等多种形式进行大力宣传,提高了景区的'知名度,并带动了景区的繁荣发展。

今年开春以来,我区旅游业宣传促销工作不断凸现亮点。2月2日,四川电视台《巴蜀文化新春之旅》走进昭化古城; 3月17日,中国天马旅游协会赴昭化古城踩线考察;4月5日,韩国国家旅游协会到昭化古城考察旅游线路;4月13日至15日,昭化古城亮相山东青岛2012中国国内旅交会; 4月21日,昭化古城参加2012春季四川天府旅游节。景区美誉度和影响力不断上升,旅游宣传促销成绩喜人。

进一步规范明确昭化古城景区管委会、中大经营公司、昭化镇、大朝乡的职责和义务,加强了景区管理和服务人员培训。强化景区、娱乐场所和旅游饭店等公共场所的安全管理,进一步完善了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做好防火、防汛、防爆,预防食物中毒和其他突发事件的发生,加强旅游市场执法监管,旅游市场规范秩序。积极做好元旦、春节、五一、端午、中秋、国庆节假日筹备工作,做到了让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无安全事故发生,无重大游客投诉事件,昭化古城美誉度不断提高。

文化旅游产业关联度高,对基础设施和环境条件要求也较高,属社会效益优先、投资回报周期偏长的朝阳产业,投入不足是发展之初最大的障碍。按照政府主导、项目带动、基础配套、市场主体、民众参与、社会效益优先的发展理念,通过国家项目资金争取一点、本级财政挤一点、招商引资投一点、发动群众出一点、银行信贷贷一点五个一点的办法破解资金难题,区财政每年预算安排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400万元用于支持产业发展,把重心放在制定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吸引投资创业上,规费、用地、基础配套等方面尽可能优惠,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公开宣传竞投、网上招商、会展招商、专题招商、驻点招商等,民间资本投资旅游产业呈现出增长势头。韩国旅游价格

坚持文旅结合,围绕文化之魂配套完善文化旅游要素,在保护打造文化核心资源的同时,大力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各要素,带动产业综合效益提升和老百姓增收致富。以大招商推动产业大发展,目前已引进四川中大公司在进行园区标准化管理的同时投资建成了汉寿客栈、乐楼等餐饮、住宿、娱乐设施,引进四川畅洋集团建设五星级温泉大酒店,共培育园区特色餐饮企业60余家、酒店(客栈)27家、文化娱乐业主35家、传统工艺展示及产品销售作坊15家。

通过文化与旅游联姻、项目与景点融合,形成了一个项目多个市场,一次投资多重回报的良性发展格局。参加了浙江、西安、重庆、北京等地举办的大型文化旅游促销活动,定期开展古城迎新春、蜀道徒步游、三国文化旅游节等活动,在中央电视台、四川卫视、香港凤凰卫视、日本朝日电视台等媒体开展了系列宣传营销活动,昭化三国文化产业园确定为峨眉电影厂拍摄基地并拍摄了《昭化晓月》、《最后一颗子弹》

篇二:提高旅游效益经验交流材料

2015年,xxxx继续以围绕全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布局,充分挖掘xxxx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以打造“文化旅游名城、产业发达的工业新城、民生优先的幸福之城”为目标,牢固树立大资源、大产业、大营销观念,以旅游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为指导,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文化内涵为载体,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努力实现旅游开发、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产业转型四位一体发展,提高xxxx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一是立足产业分布现状,构建“一带一核五区”的旅游空间布局,突出“文化之旅、漂流之乡、红色之游”的旅游主题,以名人、名碑、名塔、名村四张名片为抓手,完善包装四条精品旅游线路。二是紧紧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创国卫、创绿化模范县工作,做好浯溪、龙山、望浯三大主题公园的建设;实施浯溪公园扩园、旅游风情小镇、浯溪水利风景区开发、长隆水上乐园等项目建设,打造“一江两湖”特色景区。三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创办一批五星级农家乐和休闲农业山庄,构建“城在绿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的秀美画卷,全力将xxxx打造成永州中心城区的旅游休闲后花园、省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文化生态型旅游目的地。

通过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大企业,促上大项目,以大项目带动旅游产业大发展。以创建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为契机,大力推进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持续做好陶铸故里湘江综合旅游开发项目的宣传推介工作,包装好浯溪碑林、龙溪李家大院、石洞源红色旅游区、祁山风景区、挂榜山中国小鲵栖息地、竹山乡村旅游、八庙温泉等景区景点,千方百计引进境内外投资者采取购买、租赁、联营、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投资开发旅游项目,兴办旅游企业,引导和支持有实力的民营企业投资旅游业,加强银企合作,争取信贷支持,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的投入机制。今年重点启动龙山公园3A级景区创建工作,做好深圳水上乐园、浯溪风情小镇项目的前期工作,打造大华山休闲自驾基地。

一是进一步加强政府对旅游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大旅游产业引导资金对重点旅游景区的提质开发力度,加大软硬件综合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旅游公共设施和优良的旅游环境。二是加强文艺创作,发展文化产业。加强文物古迹保护和利用,做好祁剧、xxxx小调、xxxx石砚等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和保护传承工作,发掘整合特色文化资源,促进与科技、旅游、金融的融合,提升创意设计能力,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把xxxx建设成文明开放、文化繁荣、文脉彰显的文化名城。三是重点以浯溪碑林风景名胜区为核心,大力实施浯溪公园扩园工程。筹建浯溪现代碑廊,包装开发以天主教堂、甘泉寺、潇湘楼、财神殿、观音阁、西莲庵、三圣殿、白鹤观为一体的宗教文化旅游线路,向世人展示xxxx古香古色、底蕴厚重、传承千年的历史文化、遗世瑰宝。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以构建“百里湘江、山水画廊、和美xxxx”的城市旅游品牌为形象,不断创新旅游宣传促销手段,走出去、请进来,全方位、立体式地促销推介xxxx旅游文化产品。二是品牌活动提升知名度,通过做好“xxxx十大美景”评选活动,充分展示xxxx宜居、宜业、宜游的良好形象;通过举办旅游节庆活动,通过“中国旅游日”,精心构建“欢乐xxxx汇”品牌节庆活动。三是深化区域旅游合作,组团参加旅博会,主动加强与武汉都市圈、桂林旅游经济圈和珠三角等周边旅游城市的合作,共同推介精品旅游线路,借助外力推动xxxx旅游业的发展。)

篇三:乡村旅游发展经验交流材料

近年来,民和旅游业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依托独特的地理优势、区位优势和气候优势,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全县旅游业的重点来抓,通过有序引导和政策支持,使我县乡村旅游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截止目前,全县乡村旅游接待点有66家,其中四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6家,三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9家,直接从业人员达2360人、间接就业人数达5800余人。2011年,全县接待人数达135.7万人(次),实现收入1.15亿元,其中,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77.2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595.04万元,分别占全县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的56.9%和57.3%,乡村旅游已成为民和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在乡村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建设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1、坚持政府引导先行。乡村旅游涉及面广、关联性强,针对以上特点,对所有从事休闲园、“农家乐”等乡村旅游经营户进行统一登记、建档立卡,纳入旅游资源数据库,并分别设计制作了“农家乐”、“乡村旅游餐饮接待点”、“乡村旅游住宿接待点”等标牌,实行挂牌经营。通过这种方式,将全县以休闲园、“农家乐”为主的乡村休闲旅游经营户全部纳入规范管理。

在此基础上,进行规范引导、星级评定、重点扶持,并将星级休闲园、“农家乐”列入县政府职能部门的指定接待单位,极大地调动了经营户上星级、创品牌的积极性,有效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同时,在节庆活动和旅游旺季,联合工商、卫生、物价等部门对乡村旅游接待点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整顿,加大旅游市场监管力度,树立民和旅游良好形象。

2、加大项目扶持力度。为提高乡村旅游接待点文化品位,编制完成了《民和县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对从事乡村旅游的经营户从规划设计、经营类型、风格定位、服务标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导,并创新设计、施工改造、提升档次。

对具有一定规模或发展潜力的经营户进行整改、提高服务。整改后达到星级标准的,经省乡村旅游评定委员会审评后列入星级旅游接待点,并积极争取乡村旅游环境整治项目资金,在星级接待点分别实施厨房改造、微缩景观、厕所改造以及修建迎宾大门,制作指示标牌等充满乡村文化品位的项目,从而提升档次,全力为乡村旅游服务。为了提升乡村旅游形象,增加文化内涵,通过项目争取,在国家AAA级景区——桃园林区,通过修建景观大门、观景台、文化长廊、文化墙、文化石等举措,积极打造了“翠泉农家乐一条街”和“乡村旅游一条街”,极大的吸引了众多的省内外游客,成为全省五个乡村旅游示范点之一。

3、创新岗位培训方式。为增强经营业主的发展意识、诚信意识和服务意识,我局协同就业部门对经营业主开展集中培训的基础上,组织部分经营者到贵德、循化,甘肃永靖、皋兰,宁夏贺兰,安徽黟县、江西婺源等地进行了考察学习,开阔了视野,增强了信心,明确了方向,提升了意识。同时,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进一步扩大乡村旅游接待点,促使全县乡村旅游业全面开花。

4、加强宣传促销力度。通过“河湟宝地、休闲民和”旅游品牌的宣传,重点打造乡村旅游,着力加大宣传促销,并通过举办桃花旅游节、全区乡村旅游启动仪式、网络媒体民和行、甘青宁三省区摄影家采风活动等节庆活动,为民和乡村旅游发展聚集了人气、财气,进一步提高了民和乡村旅游的知名度。与此同时,积极组织休闲园、“农家乐”经营户和旅游企业参加省内外各类旅游洽谈会、推介会等宣传促销活动,累计发放各类宣传画册6500余份,宣传单18000余,签订合作协议700余份。

近年来,民和乡村旅游在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资源利用率低,乡村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产品开发单一,旅游六大要素不健全;品牌形象不突出,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滞后;专业人才匮乏,旅游服务人员素质不高。

今后,我县乡村旅游发展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实施意见》和全省第五次旅游发展大会以及全省旅游发展动员大会精神,充分依托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抢抓机遇,理清发展思路,以“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宣传促销、行业管理”为抓手,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乡村旅游配套服务功能,加强管理、扩大规模、提升档次、优化服务,对现有的休闲园、“农家乐”进行合理布局和规划,做到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突出特色,整体推进,逐步形成一户一品,一园一色的个性化旅游产品。在“农、土、俗”上细挖掘,在“新、奇、特”上下功夫,进一步加快乡村旅游健康发展,促进旅游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哪位知道儒家的旅游观

1、法国旅游学家弗朗索瓦·韦拉曾把亚洲的主要旅游国分为三类:一类是具有航空和港口交通枢纽以及进入东南亚和中国的得天独厚的通道的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另一类是工业国家,如日本;第三类是拥有特殊旅游资源的国家,如泰国。韦拉虽然没有提及中国,但很显然,中国属于其中的第三类。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化博大精奥,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发展积淀过程中,中国文化造就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旅游"文化,"旅游"在中国自有其生成、发展的土壤和历史。

2、如果说,在中国哲学的诸子百家之学中,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是儒、道、佛三家,那么,在中国旅游的诸子百家之学中,对中国旅游文化影响最大的也是儒、道、佛三家。正是这三家各执一端的旅游思想,能糅合各家,以其各自的文化风格影响着中国旅游文化,组成中国旅游发展的基本线索,给中国旅游文化的开拓演进带来了活力。

3、两千多年来,儒家的旅游观对于中国人民的旅游活动产生了至巨至深的影响。对儒家的旅游观可从近游思想、远游思想、重民传统和尚古意识四个方面认识。

4、就一个民族的普遍心理而言,中国人有着安土重迁,不喜远游崇尚近游的思想。这可从中国民间的俗语"好出门不如歪在家","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看景不如听景"中反映出来。这是因为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华民族的内倾民族性格特征多少地阻抑了中国人旅游的动机,它发源于儒家。从孔子思想体系的总体来看,"仁"贯穿其中,成为联结各个范畴的媒介,同时,又是各个范畴和言行的总纲。而从宗族血缘关系来看,孝悌是为仁之本,提倡孝悌,注意培养人们具有孝悌的品德,是孔子仁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孔子曾经要求做儿子的做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礼记>>上也说:"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故君子……一举足而不敢忘父母……道而不径,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形殆。"儒家之提倡近游,目的就是为了减少非正常死亡和伤残现象,从而实现其"老者安之,少者怀之"和"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的仁政思想。这种近游观的出现,与春秋时期的黄河流域,在生产水平尚很低下的时代,劳动力很宝贵的社会经济条件相吻合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近游作为一种旅游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在当时无疑是有其进步意义的。

5、儒家主张和看重近游,是因为这种短途旅游既可达到健康身心和陶冶性情的目的,又可和家人同享天伦之乐。然而儒家并不是无条件反对远游。按孔子的表述分析,父母去世后,儿子远游自然不在限制之列。因为儒家学说以重人伦为核心。父母在世之日,儿子久游不归,一则令父母担忧;二则儿子也不能对父母尽关心赡养的义务。孔子只是要求做儿子的出门之前必须制订好游览计划,把游览路线、时间、何时归来这类情况告诉父母,使父母心中有数。同时,孔子也十分重视远游的作用,把它视为扩大阅历,结交名流,增进学问的重要途径。《论语》开宗明义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孔子对于为他而纷至沓来的客人的欢迎词,也是对当时人际交往频繁,旅游之兴盛的社会现象的一种良性指导。孔子还将游览视作个体人格发展的理想之路,他认为只有"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所以儒家认为"志在四方"是男子汉应有的抱负和基本的形象特征。这用意很清楚,他们给所有的人规划了两种自我实现的途径:当孝子或当忠臣。为家庭或为国家。前者的奋斗目标在于使家庭幸福,后者的奋斗目标却是为国家太平。由于儒家阳刚进取,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是身在庙堂之上,即一心想参政,因此,在儒家学说中,为父母做牺牲和为君国做牺牲,都属于仁人志士。明乎此,我们就容易理解在中国旅游史上为什么近游理论较远游理论同样发达,探险旅游同怡情旅游一样受我国人民的重视。

6、研究儒家思想的人便会发觉,儒家的"与民同乐"、"民贵君轻"的思想也渗透在中国旅游文化之中。在《孟子.梁惠王》中有一段关于与民同乐的论述。孟子认为,贤者与民同乐,故能乐其乐。而不贤者虽有池沼等游乐对象,因其不能与民同乐,故快乐难以持久。他引用《诗经》中赞美文王的"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的有关句子;和《尚书》中所引夏朝民众仇恨商纣王独乐的民谚,从正反面举例说明"与民偕乐"和"独乐"的区别。以此来启发和讽刺梁惠王。

7、一部中国旅游文化史,始终贯串着这一重民传统。这种把发展旅游和实施仁政结合起来,通过旅游来体现仁政的观点,对中国古代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文化的建设、旅游文化特色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在中国历史上,由于这种"与民同乐"思想的薰陶,产生了一大批将仁政实施与旅游开发结合进行的地方官,如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苏东坡、范仲淹等,他们把旅游看成政治的一部分,他们不肯脱离政治来谈旅游,在借旅游怡情的同时,又考察民情。重民传统也表现在历代帝王不敢肆意远游上,凡置国家大事和人民疾苦于不顾,而一味远游的君主,无一不受到民众的遗责。

8、珍惜自已民族的历史,爱护先辈留下的遗迹,在文明的世界里,这几乎是尽人皆知的常识。而这传统尤以中国为突出。在两千年前,儒家创始人孔子曾多次表白他崇拜古代文化:他认为周代的政治制度和学术文化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对尧舜统治时期也向往不已。他描述自已的立身是"信而好古,述而不作"。两千多年来,中国的旅游文化就是在这种"信而好古"价值取向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在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者欣赏口味方面,这种特点体现得异常鲜明。就旅游点的建设来看,中国古人对于开辟自然风景游览点的兴趣,远不如建设有古迹的旅游点浓烈,他们对于保存古代旅游文化有着极为强烈的责任感。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能象中国这样富于历史责任感,这样重视旅游史料的保存,中国人世世代代都在严肃地记载着他们开发旅游资源的历史以及他们对山水美的认识,这都可以从历代留下来的各风景名胜的碑刻史料和有关山水名胜的各种山经地志中感受出来。

9、克已复礼、兴灭继绝、信而好古,述而不作。可以说这四句话大致概括了孔子的文化观。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的讨论中,谁也不曾否认孔子在整理和传授古代文化、保存文化遗产方面的历史功绩。由于大一统的儒家思想自汉武独尊儒术以来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因此给中国古代旅游文化带来了很多独具的特点,如尚古重文、兴灭继绝的文化意识,就曾对我国的旅游文化带来良好的影响。鸟瞰中国的旅游文化史,重视修志,保存真实的史料,以供来者参考,实在是我国古老而又绵延不断的传统。在中国古代,几乎没有一处名山大川没有人为之撰写志书的,一些不出名的山水名胜也因有旅游者的游记而传世。

10、儒家思想的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旅游文化,孔子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开创了儒家人本主义的"比德说"旅游观。他将山水与不同思想修养、气质特点、个性品格紧密联系起来,使山水人格化、气质化;凡是人具有的美德,都可以赋予山水;而且人可以通过游览山水达到娱乐、长寿的目的。与孔子开创的注意道德价值的旅游观--"比德说"相左的,是老庄开创的注重个性情感的旅游观--"情感说"。与儒家同时代生衍,并深深影响着我们民族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精神面貌的道家思想,以其"清静无为"的消极出世态度书写了另一种逍遥自在的去追求顺应自然、返朴归真的旅游审美文化。

11、中国传统文化中儒、佛、道三教,儒重治世,佛重治心,道重治身,而"道"是老子和庄子建立的最高哲学概念。由于老子和庄子都推崇"道",所以后人称之为道家,而真正将老子之道发展到顶峰的以形成道家正统地位的还是庄子。同时,庄子之道与旅游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庄子之"道"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特殊形式,随中华文明而渊源流长,同时它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在中华历史长河中泛波,与中国传统文化在许多领域有着血肉亲缘的关系,其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兼容并蓄,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各领域均产生过巨大而复杂的辐射作用,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和保护作用。

12、庄子是我国先秦时代著名的旅游大家,他一生酷爱自然,相信"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念时,庄子认为道即美,无为即美,无为即自然,自然是天地的本性,人对自然之道的认识,应采取直接体验的同步方式,即庄子所说的"乘物以游心"的直觉体验方式,也即我们今天所说的天地自然与人契合的旅游。

13、"游"在《庄子》中频频出现。据统计,除人名如"子游"外共出现99次,它有四种含义:(1)游泳。如"善游者数能,忘水也"(《天远》)。(2)游戏。如"问谷奚事,现博塞以游"(《骈拇》)韩国旅游海报。其中"博塞"就是一种类似于掷骰子的游戏。(3)自如运用。如"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矣"(《养生主》)。(4)游历。如"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逍遥游》),"子贡南游于楚"(《天地》)等。其中,前三种意义的"游"在《庄子》中只了现了7次,而"游历"的"游"则有92次之多。可见庄子对旅游的钟爱。他抱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的人生态度,风尘仆仆于齐、楚、魏等国,行踪飘忽于山川林间,钓于濮水之滨,游于濠梁之上,与旅游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对旅游产生了一种特殊的体悟。《大宗师》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大作,观于天地之谓也。""观乎天地之谓",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旅游。庄子认为,"观于天地"的旅游能使人生境界"天人合一",优游自在,无挂无碍,并能领略"天地之美"的无限风光,也是庄子得"道"的重要途径和最佳选择。

14、庄子时代之所以重视游历活动,是由于当时文化思想交流的媒介极其贫乏,用以记录个人思想成果的文字大都刻写在竹简上,这就给思想交流带来了很大的因难。因此,除聚徒授学外,周游列国就成了诸子百家为传播自己的思想而想到的既方便又快捷的途径。《庄子》书中记载庄子所游之地就有楚、鲁、卫,匡等。总之,社会游历活动成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一种风习,这种风习在张扬主体思维成就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陶冶了主体的性情和人格。

15、在研究老庄哲学的过程中,我们总感觉出在道家学派中,老子是把"至美"和"至乐"作为"游"的最高志趣,庄子则更主张"乘物以游心",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并称这种人与自然的统一为"天和"。他希望按人的自然本性生活,从仁义礼智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以求得精神上的自由。在庄子整个光怪陆离的思想中,最能显现他个性至情的,是他"云气空蒙,往返纸上,顷刻间,顿成异观"的"逍遥游"思想。这与他看破红尘,想遁于世外,以求得自然之性的人生观相一致。"逍遥游"是庄子提出的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特殊范畴和特殊概念,它既是人类在不自由的社会条件下要求精神解放的抽象概括,又是庄子本人思想性格的抽象体现和庄子旅游的行为纲领。在本质上体现着旅游与哲学的高度统一。它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的旅游山水美学,已经从具体的审美经验,开始上升为抽象的科学理论。

16、"逍遥游"是庄子对"游"和"旅游"现象的高度哲学抽象和理论概括。而这种"逍遥游"是指精神与行为的自由,是摆脱当时社会现实所加给人们的各种枷锁的绝对自由,是在幻想中所追求的自由,也是一种无意志、非理智、超功利的,游于玄境的心灵自由活动和精神邀游。是一种顺应自然的思维方式之"游",其哲学的现实土壤便是旅游。这种精神遨游是由具体的旅游活动发展概括,飞跃和升华而来。而庄子"小知不及大知"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依赖的主要是旅游获得的宇宙天地无限的信息和至高无上的感受,旅游是庄子得"道"的主要途径。

17、古代哲人和文艺家多强调"以我之自然合物之自然",这是达至精神绝对自由和解放的必要条件,是走向精神漫游的第一步。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庄子之"道"与庄子之"游"是相融的,庄子之"道"即庄子之"游",庄子之"游"即庄子之"道"。他用来论道的游,经历了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是一种抽象的旅游思想和旅游理论之游--即顺物自然的思维方式之"游"。在抽象的"游"论"道"中,旅游的自然天放和畅神自娱的特征被作为"道"的原则贯穿于庄子"道"论的整个观念体系中,旅游在庄子"道"论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概括为:(一)旅游把天地万物作为观察和研究的对象,客观上启迪庄子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去探究万物的本源,本性和宇宙的根本等哲学问题,从而论证道的本原性;(二)旅游"自然天放"的特征为庄子"道"论的自然本性提供思维原型。可以说,"道"的创生得之于旅游的启示,"道"也就必然保存着旅游的特征和痕迹。它是庄子旅游的物质载体,旅游在一定程度上受"道"的支配。

18、虚静是庄子之道的特性,是"天地之本","万物之本",那么,受庄子之道的熏陶和影响的庄子旅游自然也以虚静为纲,用庄子的话来说,叫做"退居而闲游,则江海山林之士服。"庄子以寄意自然达到人与自然的沟通为旅游最高境界,以产生虚静的心境和超脱物外的解脱之感为旅游最终目标,以能聆听风壑万籁之声,体验四时变化之景,洞穴探幽等为最佳旅游环境,时时处处都体现了庄子崇尚虚静的旅游方式和旅游思想。

19、庄子是中国旅游的积极倡导者和身体力行者。他玄远淡泊的逍遥旅游思想,给予后代啸傲风月,翘首天外的隐士游客和失意宦场,徜徉山水的士大夫们的极大的心灵慰藉和旅游模式示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悠然自在的隐居生活,正是陶渊明返朴归真情趣的抒发;"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度鸣禽"的病愈见生机的描绘,正是谢康乐郁郁不得志情绪的沉吟。忙于世俗的人如果能象庄子那样,外观于物,内省于心,就能跳出尘俗,顺应自然,返朴归真,进入逍遥游的境界。

20、作为中国古代道家旅游理论的创始人,庄子的旅游贡献不仅在于他身体力行地倡导旅游,提出一系列的旅游主张,而且还在于他难能可贵地对旅游现象本身进行思考,从而建立起了自己的独特的旅游理论体系。如果说中国旅游文化传统是流,那么,凝聚于《庄子》中的旅游思存和旅游理论就是源。庄子实是开启了中国旅游文化传统中的道家一维,这在中国旅游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奠意义。

21、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具有明显的东方色彩。佛教文化对我国有深刻的影响,中国的佛教旅游资源历史之久,数量之多,艺术之精是中外驰名的。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通常只看到较低层次的佛教表面现象的某些侧面,所以一讲佛教,有的人认为就是烧香求神,磕头拜佛。其实,佛学的严密性及其教规教仪的规范化使佛教在思想、文化和政治等各个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影响。所以,一次佛教之旅,应多上些人生的净化,多一些思辨的认识,而不仅仅是求签算命,东张西望或前呼后拥。

22、佛教自西汉传入我国。魏晋南北朝时社会动乱,兵荒马乱,苦海无边。佛教以其大慈大悲、普济众生、因果报应、彰善惩恶的教义赢得了各层次人群的信仰。加之上层社会人士出于"家弃章句,人重异术"的文化心态,所以也乐于交游佛教徒。玄学与佛学共向交融,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既深且广的影响,对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3、佛教哲学与道教哲学一样,都是宣扬出世的哲学,其基本精神是老庄倡导的顺应自然,返朴归真。所以游方问道在佛教界有着悠久的传统。佛教有一部流传极广的大乘经典《华严经》,该经的《入法界品》介绍了广善财童子从文殊菩萨处发心问道,继而百城烟火,前后参访请教了五十三位大善知识,终于证明"华严法界"的生动事迹。千百年来,中国佛教徒以善财童子为榜样,通过"西行求法"游方问道、朝礼山胜迹的活动,促进民间旅游活动的成长和发展。

24、中国僧侣的游方是受佛陀"游行教化"传教方式的启发而形成的。佛教认为:人生是"无常"的,充满了痛苦,只有信奉佛教,努力修行,才能彻底摆脱生死痛苦,进入超脱生死的境界。为了脱离苦海,不少佛教徒不远千里,到异国他乡寻找真经。早在东汉中叶,中印佛教徒就开始交往。汉明帝时期"白马驮经"佛教东来佛经的历史记载,生动地反映了伴随着佛教传播而兴起的旅游活动。自那以后,不断有古印度和西域的高僧大德来我国译经传教。如安世高、安玄、竺佛朔等等。他们博学多识,孤身远游,在传播佛法的同时,还带来了异国他邦丰富多采的文化艺术。他们虔诚的宗教信仰和崇高的献身精神,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僧人寻求佛法,朝礼圣迹的热情,形成了持续千年的"西行求法"运动。他们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或走陆路,或行水道,"轻万死以涉葱河(今新疆一带),重一言而之萘苑(泛指印度)"。其人数之多,路程之远,行旅之艰,历时之久在古代旅游史上都是罕见的。在成百上千的求法高僧中,以法显、玄奘、义净等最为著名。他们每到一地,即寻访名师,学习佛法,并了解当地的山川形势,风俗民情,学成归国时带回大量的经籍图像,并积极从事翻译工作。他们撰写的游记性专著《佛国记》,《大唐西域记》和《南海寄归内法传》等,是今日研究古代印度和南亚地区的历史、地理、文化和宗教的重要资料,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有四个字,叫"千载一时"就是说历史虽已过去,但"已作不失",众业所造积淀不来,成就了我们的今日。佛教自印度传入我国以后,就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壤上,经过"嫁接",生根、成长、产生了有独特结构和气象的中国佛教。

25、在自然山水中居静修行,清淡佛理的旅游一向在僧侣中十分风行。"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出家人云水一身,无牵无挂,以参访善知识,弘扬佛法,化导众生为务。他们崇尚自然,素用山水点缀神形,并将优游山水,品味山水和在山水中切磋玄理,发挥禅理,发展为名僧的一种风度。他们又为深山幽谷,万仞高崖,大漠石窟,江心孤屿僻静海滨,幽深郊野是佛游的理想之处,佛教徒的参方活动虽有其特定的意义,不能与旅游活动划等号,但是,如果对参与活动进行客观评价,却又不难看出它与旅游活动的密切联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佛教徒的旅游的确是旅游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不仅如此,他们同时还是佛教旅游胜地的建设者。环顾我国各地,凡有佛教寺塔之地,无不翠枝如黛,碧草如茵,环境清幽,景色宜人。古联有云:"世间好语佛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高僧大德所作的贡献及其艰苦的创业精神令人钦佩!韩国旅游钱

26、佛教徒通过交游,佛学与玄学,儒学相互交融,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佛教旅游文化--禅宗。它随缘而安,与世无争的思想与儒家乐天知命,安贫乐道,顺应时势的思想相联,又与道家无为不争,安时处顺的态度相通,特别与庄子避世、游世的思想相一致。三种思想的相容相摄,对我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和旅游活动的开展都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27、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它们都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神秘、异已变成为理解、亲和,都表明人的山水意识已从神的羁缚中解放出来,都将人性美(或道德,或情感、)和山水美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充分肯定了人的道德价值和情感价值。历代大量旅游文化作品表明,儒、佛、道这三种旅游观念事实上都在影响和促进我国旅游文化的发展。

28、中华民族自古便是一个向往自然,喜好自由,乐于游历的民族,从上古时代的圣人舜以其巡游的方式揭开这一行程的帷幕以来的数千年间,在山川霞丽,风物壮观的中华在地上,不知多少华夏英杰,以其艰苦卓绝的旅游生活向世界展示过他们奋进勃发的英姿,也不知有多少炎黄子孙以他们无数的旅游活动为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增添了瑰丽的一笔。是他们,孔子,老子,庄子,法显及许多旅游家,谱写出中国旅游文化史上绚丽灿烂的篇章!

三、关于节庆的几个问题

1、【节庆文化】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一整套沿袭了几千年的庆祝内容。不过,如今我国传统节日中的很多习俗已经成了遥远的记忆。吃元宵、吃粽子、吃月饼,简单单调的“吃”文化已经成为不少地方群众欢度传统节日的核心方式。

2、【内涵】统节日是伴随着中国的农耕文化而发展兴盛起来的,具有让劳动者定期进行精神享受和精神调整的重要功能。传统节日还饱含着人文精神,大多反映了天人和谐共处、尊重自然传统的内涵,积淀了中华文化的亲情、和善传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精神和情感,通过节日里的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中华文化得到传承、延续和发展。节庆文化是一个自然形成的过程。如在端午节这天,悬挂菖蒲、艾草,佩香囊,赛龙舟,缠五彩绳,饮雄黄酒、菖蒲酒,吃粽子……每一样习俗,都有其特定的意义。我们国家节庆文化精深博大,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节庆文化,每个节庆都有它的前世今生,现在的青年人应该尽可能多地了解这些节庆的文化内涵,明白其历史、内容、形式,只有这样才能去传承它、弘扬它。

3、【功能】传统的节庆文化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业化、城市化日益提速的今天,节庆文化的发展既迎来了难得的机遇,同时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弘扬节庆文化。

4、节庆经济,作为传统节庆的延伸和创新的派生物,近几年正在越来越明显地表现着它的含金量韩国旅游节目。而西宁市这座古老的城市,当然也不例外,人们早已不再局限于对传统元旦、春节、元宵节等节日的重视,随着越来越多的西方节日的舶来,年轻人将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了情人节、母亲节……如果说狭义的节日庆典包含了传统的中国节日和西方的舶来节日的话,广义的节日庆典则已经延伸到了各种文化性的、经济性的庆典活动。如何做好这篇文章,如何在广义的节庆经济中营造出祥和、喜庆的节日氛围,并成功地淘得自己的“金”,恐怕是所有政府和商家要动脑筋的地方———

5、同样是节庆消费的载体,中国传统的食品汤圆只能卖到几块钱一斤,而代表着情人节的巧克力,却由于花样翻新,一盒能卖到几十、甚至几百元。“小的时候,大人、孩子盼过年,走亲戚、串门、看大戏,总能给人留下某些深刻的印象。一直忙到十五,过完元宵节,年才算是过完了。”那时候,由于商品的匮乏,节庆经济体现的范围也显得那么“局促”,那时候,逢年过节,最火的地方可能要属蔬菜公司和卖糖、烟、酒、糕点、烟花爆竹的商店了。如今,在节庆经济的背后,是餐饮消费、旅游消费、文化娱乐消费等等众多消费的有力支撑。可是,这种时候,承载过年消费的载体却越来越少,年味变得越来越淡,也就难怪使年轻人难以接受了。有专家认为,对于西方的一些节日,很多年轻人是好奇、新鲜的,但是,人们在经历了追寻流行的外来文化消费后,面对更多的外来文化产品涌入中国,会日趋成熟起来,返璞归真的意识会加强,也会从自身文化角度出发,带着审视的眼光来选择消费产品。如何利用好节庆的商机,挖掘出新的热点消费主体,让传统的节庆经济融入亲和、时尚的元素,是摆在商家面前的一大难点问题。

6、非传统节庆:与商业经济“牵手”

7、在青海,远的不说,仅近两年举办的郁金香节、青洽会、环湖赛、藏毯节等,在广义的节庆经济中,这些活动无疑为节庆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尤其是刚刚过去的郁金香节,由于天公作美,不仅让国内外的游客欣赏到了蔚为大观的郁金香花外,还让他们领略到了夏都凉爽的气候,感受到了独特的人文景观,品尝到了不同风味的特产小吃。今年,自驾车旅行团的成规模增加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但是,单从这个层面上看,我们的节庆、会展经济做得依然远远不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出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目的,因势利导地牵头组织经济性节庆活动,这无疑是一种积极的、有益的尝试,但是在青海这样一个有着特殊地理位置的省份,政府管得过多,节庆经济势必变味,难以达到“以节养节”的目的;而政府全面放手,在青海的节庆经济中又似乎缺少能系统办节的民间组织。所幸的是,从我省近几年多次组织的大型节庆活动中,都多多少少地摸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所以说,非传统节庆经济应该不断创新,将传统节庆挖掘出新的内涵,将之加以更能刺激市场消费欲望的商业包装,方为上上之策。

8、说到节庆经济,与商家、消费者关系最为密切的当数节庆促销。这两年,省城的消费结构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价格的岿然不动、名牌商品的稀少等早已经成为过去式,随着商业重心的逐渐西移,随着国营、民营经济的不断竞争,什么买一送一、什么返券购物都已经不再稀奇,但是,商业手段贵在出新、出奇,再有力的商战招术都经不住“热剩饭”的打击,因此,如何在节庆促销中出奇制胜,应该是所有商业经营者们多加用心的地方。出几点“馊”主意,愿与商家们共同探讨,对于节庆折扣应该有相当的跳出平时打折思路的策略设计,要研究目标消费群体的节庆消费需求特征,且将这种需求表达成为适当的销售主题,发展主题促销和跨越产品类别而针对同一消费群体的联盟促销;在与其他卖场争夺消费人群方面,卖场应该联合厂家进行适度的与其他商家具有竞争性的主题促销活动,而不能只是各产品品牌的个体化。

9、说一千道一万,不论在全国还是青海,节庆经济正以其独有的魅力对促进旅游业和地方发展等方面,呈放射状地日益显现出不可估量的拉动作用。

10、传承节庆文化需要发掘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举个例子,成都在传承传统节庆文化、发掘其当代价值方面做了许多有益探索。比如说,逛庙会是很多人的习惯。如今,可比肩北京地坛庙会、上海城隍庙庙会的成都大庙会,不仅在成都家喻户晓,在海内外都有了不小的名气。和大多数地方的庙会不一样,成都大庙会具有非常独特的文化符号——三国文化。依托武侯祠博物馆的三国文化资源,每年成都大庙会都鲜明地打出“三国牌”,除了利用博物馆自身的资源优势外,武侯祠还十分重视对内对外的文化交流。作为全国最大的三国文化圣地,武侯祠主动寻求与三国文化有关的单位进行合作,展示内容不局限在“蜀”,“魏、吴”也成为庙会的“常客”;而且加强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传统文化资源的合作与开发。由于始终坚持发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成都大庙会连续两年被央视选为春节特别节目的直播点,成都人的过年方式通过央视向全球观众作了生动展现,提升了成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11、再有,传统节庆要深挖其内在的传统文化内涵,南京夫子庙灯会就是一个将传统文化魅力和节庆完美结合的例子。而发展现代节庆更多的是将其与产业或自然物质资源结合起来,例如青岛国际啤酒节就实现了青岛市政府与知名企业联手办节共创双赢,洛阳牡丹节则是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办节的绝好例子。

韩国节庆旅游经验 韩国的节庆活动

韩国节庆旅游经验 韩国的节庆活动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韩国旅游A本文地址:http://www.66weiyou.com/hanguo/post/45276.html发布于 2024-03-25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韩国旅游网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