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疫情对旅游影响
疫情对旅游影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都产生了影响,高度市场化且主要依托人群集聚消费的旅游业是冲击最大的行业之一。下面分享疫情对旅游影响。
受疫情影响,旅行社面临较大经营困境,尤其是中小旅行社更是面临破产倒闭风险。首先,疫情导致旅行社现金流紧张,短期资金压力明显。疫情期间,旅行社全部停业,大量支付给航空公司、邮轮公司、地接社、酒店包房等的资金短时间难以收回,春节大量的退单款已经严重冲击旅行社发展的资金链。
再加上企业基本运营成本,包括房租、员工工资等基本开支,导致旅行社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行业内90%企业都存在现金流问题。其次,复工防疫成本增加,员工收益受损严重,业务损失惨重。
由于疫情暴发时间为春节黄金周期间,大量的退单退款,导致导游人员停业,不仅影响业务的开展,也打击员工的积极性。再次,旅行社企业面临退团退单涉及的旅游合同纠纷。旅行社需要妥善处理游客行程调整和退团退费的要求,对旅行社的生存带来严重影响。
作为重要的在线旅游营销渠道,OTA一直是传统旅游业的合作伙伴之一,通过对方提供的佣金、中介费或产品价差来获取利润。新冠肺炎疫情对在线旅游服务商带来严重影响,尤其是产业链上中小微企业受损最为严重。
受疫情影响,旅游者改变原有出行计划,使OTA平台订单量骤减,退单量激增。同时,依附于各大OTA平台的供应商也面临巨大的损失,导致OTA平台应收账款无法到账、订单取消、违约赔偿等。
由于住宿业严重依赖快速滚动的现金流,经营成本高,加上此次疫情暴发导致人员流动性被限制,疫情贯穿春节、元宵等中国传统节日,“停业、半停业”成为住宿行业的常态,全国住宿业遭受重创。
酒店会议、餐饮、住宿订单的取消、商务旅行的取消、旅游出行计划的终止、节后上班的延期导致的大量“退订潮”,为住宿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再加上接管医护人员的酒店等,面临高昂的成本与支出,以及疫情期间租金、水电、员工工资、税费等固定成本高,不少行业企业面临倒闭风险。
疫情对旅游景区的影响,可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直接影响为经济收入降低,经营成本不断增加。接待规模大和景区门票价格高的景区受到的影响和遭受的损失更加严重,如冬季热门的省市景区,东北地区的哈尔滨和长春,京津冀区域、西南地区(以四川、云南、广西等旅游强省为代表),以及华南地区的广东和海南等。
间接影响是景区维护成本增加,景区基础设施、娱乐设施等其他接待设施的维护、检查、修理,以及能源的供应等都需要一定的成本。此外,室内景区受疫情防控要求更严格,维护成本更高,收入损失也更大。
北京冬奥会申奥成功以后,国家日益重视冰雪旅游产业的开发,目前我国已由冰雪资源大国转变为冰雪旅游经济大国。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的相关数据,冰雪旅游热门城市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京津冀区域以及内蒙古和新疆。
尤其是黑龙江、吉林长白山、张家口崇礼、北京近郊等,成为热门冰雪旅游目的地,但受疫情影响,热门成为冷门。
2.对冬季热门旅游目的地的影响。
春节期间除了冰雪旅游产业以外,很多人会选择南下避寒。根据2019年同程数据显示,报名最热门的城市是三亚、北京、广州、厦门、昆明、丽江、成都、上海、桂林、西安、珠海、西双版纳、重庆、北海。
特别是以餐饮、旅游、交运等行业为主导产业的海南,其连续十年第一季度第三产业的占比为全年最高。受疫情影响,旅游业贡献值大幅降低。
受疫情的影响,春节期间居民被迫取消出行计划。文化和旅游部从1月20日要求全国各主要景点关闭、大型文化娱乐活动取消。国内旅游市场全面阻断,呈现断崖式下降的局势,旅游收入减少、旅游企业面临巨大压力。
疫情刺激“云旅游”等线上旅游新业态,如同程艺龙发起成立的城市“方舟联盟”、携程发起“云旅游”活动、“宅家云旅游”专题等,但线下旅游遭受重创。
近年来,中国出境旅游增长较快,正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境旅游市场。受疫情影响,截至2月25日,134个国家限制中国游客入境。
后又因疫情全球蔓延,出境旅游团队业务全面停滞,个人旅行也受限,多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游客的签证和旅行进行限制,使国人出境旅游市场受到重创,对全球旅游市场也带来了巨大的打击。
国内的疫情得以较好控制后,境外疫情形势却依旧严峻,为了防控疫情需要,入境旅游市场受到的冲击较大,我国主要的客源市场如韩国、日本、美国等,团队入境旅游几乎停摆,散客入境旅游受到巨大冲击,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旅游是一场最有意义的社交活动,也是心情的调味剂,而当疫情】爆发,全城封禁,每个人都只能呆在家里的时候,就像吃饭失去了盐,索然无味,而当几个月迟迟无法恢复的时候,一种压抑就会弥漫开来。
这次疫情,对近年来的旅游业,相当于是来了一次急刹车,众多企业在此次危机中重新审视自我,因为从此次疫情,大多数人认识到了旅游业的脆弱性,所以要思考经营方式及产品结构的变化。
1.旅游业或将迎来“报复性”消费
近年来,中国经济可谓是呈火箭式发展,已经确立为第二大经济体,国民收入也是日益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是愈发明显,而旅游业在近年来也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成为消费者“刚性”需求,如每年的夏天,青海、三亚等地区就是避暑的绝佳圣地。
结合本次疫情对旅游业的冲击,基本上所有人或是在家、酒店隔离,或是在本地小范围内散心,总而言之,如果疫情为出行套上枷锁,而当一切恢复的那天,或许就会迎来极大的反弹。
俗话说的好“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旅游业的“报复性”消费增长必将来临,现在的问题就是来的早晚问题。前段时间,疫情已经得到了比较好的控制,景区、商场、餐饮逐步恢复,但为了避免可能发生的意外,防控也是十分严格,各地限流也是在可控范围内,现阶段来说,“报复性”消费来临的可能性不大。
这次疫情不仅是对经济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对国民心理也是蒙上了一层阴影。国民生活水平以及经济实力的增长,可支配收入越来越高,也使人们习惯性的超前消费,而由于此次疫情持续时间长;
居民的隔离时间或者说隔离周期很长导致了中低产阶级出现0收入以及大量负债,再加上疫情期间物价飞涨,国民负担愈来越大,同时也体现出国民对突发性时间抵抗力较低。
这次疫情对国民心理造成了不可磨灭的阴影,把曾经耽误的时间,“报复性”的补偿回来可能会大量的出现。从2020年文旅部发文暂停企业旅游经营活动起,各个阶层方面的延误,以及时间上的浪费,各行各业以人流聚集的旅游、餐饮、表演等服务业遭受巨大打击。
先前投入的成本,已经无法挽回,而当疫情结束,这些都会加班加点的补偿回来,比如学校延迟开学,那势必会压缩暑假时间,来补偿所谓的时间成本。而通往景区的交通也会出现限流政策,所以长途游不会有什么爆发时增长,而周边出现“报复性”消费及旅游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疫情的突然降临,给旅游业蒙上了一层阴影,原本快速发展的旅游业就像夏日迎来一场大雪一样,骤然失去了原本的样子。
截止2021年上半年,随着疫情逐渐得到控制,旅游业也会呈现回暖趋势,尤其是国内游,已经近乎回到了疫情前的样子,有人预测,国内旅游或许在未来会实现“强复苏”,而国际旅游,因为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还未得到控制,所以市场波动还会一直存在。由此也可体现出我国的强大。
旅游业恢复也是呈渐进式的,一方面仍有一部分可观数量的人愿意在疫情过后出游,另一方面目前各企业把市场都放在了国内,虽说市场竞争会越来越激烈,但是机遇也会很多,就业机会也会随之增加,从而促进旅游业的恢复。
此次疫情的爆发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消费者心理都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就算疫情结束了,也会有一定的恢复期,首先要恢复的就是避人心理,人是群居动物,相互协作才能走的更远。
对企业来说,要做的就是整合手中的`资源,迎接越来越激烈的国内市场,遵从国家疫情防控政策,市场的发展与疫情的防控并行,把握机遇,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自我升华。
对个人来说,就是管好自己,调整心态,无论是什么情况下都要保持冷静平和的心态,其次就是对于中低产阶级来说,增强自身储备量,让自己有应对类似突发事件的能力个人韩国旅游。
旅游是人们一种休闲放松的活动,旅游可以让人们放松身心,让人们心情得以放松,得以舒展,然而新冠疫情】爆发,全城封禁,每个人都只能呆在家里的时候;
就好像监狱里面的犯人一样就只能待在家里,哪都去不了,没有自由,这个从2019年年底开始的新冠疫情,到今年已经整整三年了,这场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持续了整整三年,反反复复,没完没了。
这次疫情,对近年来的旅游业,相当于是来了一次急刹车,众多企业在此次危机中重新审视自我,因为从此次疫情开始,大多数人都已经认识到了旅游业的脆弱之处,所以要思考经营方式及产品结构的变化。
1.旅游业或将迎来“报复性”消费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民收入也是日益提高,国民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是愈发明显,而旅游业在近年来也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成为消费者“刚性”需求,如每年的夏天,青海、三亚,承德避暑山庄等地区就是避暑的绝佳圣地。
此次疫情对旅游行业的影响,基本上大多数人居家隔离、酒店隔离,有的从中高风险地区过来的人被急救人员用救护车直接送去酒店等集中隔离点进行集中隔离,或是在本地小范围内控制疫情,总而言之,如果疫情为出行套上枷锁,而当一切恢复的那天,或许就会迎来极大的反弹。
俗话说的好“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旅游业的“报复性”消费增长必将来临,现在的问题就是来的早晚问题。前段时间,疫情已经得到了比较好的控制,景区、商场、餐饮逐步恢复,但为了避免可能发生的意外,防控也是十分严格,各地限流也是在可控范围内,现阶段来说,“报复性”消费来临的可能性不大。
现在全国各地都普遍爆发疫情,这个疫情对于旅游行业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冲击,营业额直线下降。
这次疫情不仅是对经济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对国民心理也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甚至有点都出现心理阴影。随着近几年来国民生活水平以及经济实力的增长,可支配收入越来越高,也使得人们习惯性的超前消费;
由于此次疫情持续时间长,人们居家隔离的时间或者说集中隔离的时间很长导致了中低产阶级出现0收入以及大量负债,再加上疫情期间物价飞涨,国民负担越来越大,同时也体现出国民对突发性时间抵抗力较低。
当疫情结束后,有大部分国民还是会选择谨慎观察,这次突如其来而短期未结束的疫情,对国民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和影响,有的就选择出去旅游,可能是因为疫情的原因;
在家待的时间太长,心里憋得慌,基本上都是等疫情结束了有人能会出现报复性消费。也有的选择不出去旅游,就怕疫情反弹,对自己对家人朋友产生影响,然而在旅游方面,大部分人都不会长途旅行,选择周边游的可能性会非常大且非常多。
这次疫情对国民心理造成了不可磨灭的阴影,把曾经耽误的时间,“报复性”的补偿回来可能会大量的出现。从2020年文旅部发文暂停企业旅游经营活动起,各个阶层方面的延误,以及时间上的浪费,各行各业以人流聚集的旅游、餐饮、表演等服务业遭受巨大打击。
先前投入的成本,已经无法挽回,而当疫情结束,这些都会加班加点的补偿回来,比如学校延迟开学,那势必会压缩暑假时间,来补偿所谓的时间成本。而通往景区的交通也会出现限流政策,所以长途游不会有什么爆发时增长,而周边出现“报复性”消费及旅游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二、吃对于旅游的意义
最在意吃的果然还是中国人,55%的中国人把吃的怎么样列在旅游体验的首位,其次是日本,韩国最少。
研究者认为,这种上升趋势的部分原因是社交媒体上关于美食的内容越来越多。
以前我们在电视里看一个主持人走南闯北大吃大喝,穷尽自己最浮夸的表情和词汇来形容各种食物,还能流着口水愤慨地换个频道。现如今,随处可见加了滤镜的美食九宫格,躲都躲不开。
不过报告说,晒吃的除了深夜报复还真能做旅游广告。世界范围内,有 62.7%的人非常愿意去新地方尝新食物并且给它们拍照;54.1%的人会被当地美食照片吸引去旅游;还有 46.9%的人表示,如果是通过美食照片知道一个新地方,他们会选择过去拔草。
根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2015年的全球美食旅行报告,吃货玩家的自我修养包括但不限于:
特别关心食物的原材料。估计是想回家自己 DIY。
会和朋友们交换美食情报,热衷种草与被种草。
旅费比较高。吃永远是旅游开销的大头。
美食旅游带动了食品生产业、房地产业、商贸业、文化娱乐业、建筑业等行业发展,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空间和发展的潜力。此外由于美食旅游对其他的旅游类型旅游者的影响,旅游者更重视旅游体验,自觉增加餐饮方面的消费,也使得整个旅游过程的消费上涨。
美食旅游者的文化需求是美食旅游得以产生、发展、繁荣的前提和基础。文化和美食互为花叶,相得益彰。美食旅游要能够满足旅游者的文化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挖掘文化内涵,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只有这样,美食旅游才能拥有持久的生命力。
旅游活动是文化求异和文化认同的统一,美食旅游在美食旅游者四处寻找差异文化,而他们又不自觉地抹平了饮食文化的地区差异。美食旅游如何适应市场又保持特色,如何寻找到平衡点,旅游文化在其中起主导作用。
三、韩国旅游业发展情况
韩国如何根据本国的旅游资源特点来发展旅游业务随着韩流在世界影响扩大,有关于韩流的旅游,比如演唱会、连续剧拍摄地等。
最近中国人都是来韩国都是购物、饮食等为主,大大提高了韩国餐饮行业的收入、
韩国地方,空气好,景色也好,也可以发展这块的。我不会~~~但还是要微笑~~~:)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文化旅游正成为一种备受青睐、生机盎然的旅游形式。文化因素对现代旅游活动的影响,将会更加深刻和深远。要加快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就必须高度重视旅游文化建设。这首先是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的必然要求。中国韩国旅游
“现代旅游现象,实际上是一项以精神、文化需求和享受为基础的,涉及经、政、社会、国际交流等内容的综合性大众活动。"
(注:喻学才:“近七年旅游文化研究综述”[J],《旅游经济》,1997年第2期。)
文化因素渗透在现代旅游活动的各个方面,“文化是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渊薮,是旅游业的灵魂。"
(注: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青岛出版社,1998年。)
旅游者的旅游行为是一种文化消费行为,其外出旅游的动机和目的在于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和心理上的满足;而旅游经营者要达到盈利的目的就必须提供一种能满足旅游者文化享受的旅游产品。
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其要吸引和激发起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就必须具有魅力无穷、独具特色的民族、地方文化内涵,满足人们对科学、史学、文学、艺术和社会学等方面的不同需求。因此,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必然要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优先发展旅游文化。
其次,旅游文化是一个国家旅游业保持自身特色的决定因素。人们常说:“民族的东西是独特的,文化的流传是久远的。"
(注:孙玉波:“展示深厚的文化底蕴——北京胡同旅游带来的启示”[N],《经济参考报》,1995年6月17日。)
一个国家的旅游业若缺少了自己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蕴,便失去了特色,不能反映出本民族独有的精神内涵,也便失去了强大的吸引力。实践表明,“举凡旅游业昌盛之国,莫不以旅游文化取胜。”
奥地利的旅游,几乎都与斯特劳斯等奥国音乐大师紧密关联。
巴黎街道的命名,每每蕴含法兰西民族的历史掌故。
(注:许宗元:“论茶文化在旅游文化中的地位”[J],转引自喻学才“近七年旅游文化研究综述”[J],《旅游经济》,1997年第2期。)
因此,旅游文化是一个国家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必然要求。再次,旅游文化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能。“旅游是以一国一民族独特的文化招徕旅客赚取外汇的文化经济”
(注:李刚:“宗教文化——重要的旅游资源”[J],《天府新论》,1990年第1期。)
为此,世界上许多旅游业发达的国家先后实行了“文化经济”新战略。
美国洛杉矶文化旅游负责人罗伯特·巴雷说:“文化旅游大概是美国增长速度最快的旅游项目。因为各个城市发展文化旅游可以获得相当可观的收入。
(注:玉东:“美国旅游业中‘增长最快的项目’——文化旅游”[N],《北京日报》,1997年6月26日。)”
意大利对文化遗产投入和产出经过全面系统计算,得出的结论是,国家每年对文化性参观旅游业征收的增值税收入是保护费用的27.5倍,并能提供就业岗位,带动建筑、商业和交通运输,促进科学文化的发展。他们由此认为“文化遗产是该国最丰富宝藏,内中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能,是政府永不枯竭的财政来源,应视为战略资源和国家基本生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自1985年,开始实行全国‘文化经济’新战略,以达到保护文化、宣传自己、经济受益一箭三雕的目的。
(注:游天:“新兴产业奏鸣曲”[J],《北京财贸学院学报》,1994年第5期。)”
韩国也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意欲将文化、旅游培育成21世纪的国家战略产业"
(注:秦玲:“文化旅游:下个世纪的国家战略产业——韩国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N],《科学时报》,1999年11月5日。)
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实践来看,“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已成为发展旅游业的一大特色和主要经验之一。
再次,文化是提高人的素质,提高管理水平的关键。旅游文化大量地体现在旅游业的管理者及其从业人员身上,其文化素质的优劣、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旅游者能否获得良好的审美享受和精神满足,直接关系到旅游资源能否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进而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
而未来的旅游业的竞争主要是旅游文化方面的竞争,人们对旅游资源、旅游服务的需求更趋向于文化性强、科技水平高、富于参与性的项目,因此,旅游业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必须相应地提高,才能与国际接轨,适应时代的要求,使中国的旅游业立于不败之地。
最后,文化是旅游业创名牌、提高竞争力的法宝。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物质方面的需求是较低级的需求,易于满足,而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是一种高级而复杂的需求,很难得到满足,但又影响全局。
旅游企业若不能满足旅游者精神文化的需要,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同时由于文化具有地域性、民族性、传承性等特点,往往为一个国家和地区所独有,很难模仿和复制。因此,在竞争中就减少了可比性,具有垄断的地位,易形成强有力的竞争能力,也易于创出自己的特色和名牌效应。名牌是旅游业竞争中的一种无形力量,更是促使旅游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
总之,中国旅游业要获得较大的发展,立于世界旅游强国之林,就必须高度重视旅游文化建设,深入挖掘旅游文化的内涵,营造旅游文化氛围,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文化体系,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服务和指南。旅游文化是中国旅游业不可缺少的文化底蕴和灵魂,是中国旅游业保持中国特色、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文化的本质在于创新,旅游文化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各种文化的大杂烩,它是传统文化和旅游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
对于旅游文化来说,其他各种文化都是“原材料”。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头脑中原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特征、思维方式等文化因素与目的地的异质文化因素的相互碰撞与结合,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形态。
而旅游经营者经过潜心地研究本国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并进行适当的取舍,吸收一些外来文化,精心加工、组织和开发成为供旅游者观赏或享受的旅游文化产品,创造了旅游文化;旅游客体本身反映着人的智慧和力量,有相当的文化因素的成分,它是人们内心的价值观、审美观等精神因素的外在表现,其本身也是旅游文化的不可缺的组成部分。
因此,所谓旅游文化实际上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为依据,以行、吃、住、游、购、娱六大要素为依托,以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介体和旅游研究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基础的,在旅游活动过程中业已形成的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的总和。它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
旅游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外延也相当宽泛。“既涉及历史、地理、民族宗教、饮食服务、园林建筑、民俗娱乐与自然景观等旅游客体文化领域;又涉及旅游者自身文化素质、兴趣爱好、行为方式、思想信仰等文化主体领域;更涉及旅游业的服务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导游文化、政策法规等旅游介体文化。“
(注:林永匡:“弘扬优秀文化,强化阵地意识”[N],《中国旅游报》,2000年1月17日。)
此外,还涉及到旅游学、旅游心理学、旅游市场营销学、旅游管理学、旅游社会学、旅游文化学、旅游美学等对旅游活动进行研究的综合领域。
从旅游文化的结构体系来看,应包括最外层的物质文化,如建筑、园林、器物、工具、饮食、服饰等,这些都是有形的,有能被人的感知器官所能感受到的物质形态。
旅游文化的中间层次包括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两个方面。
制度文化是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产物,包括旅游活动参与者应遵守的法律、规章以及职业道德等约束机制,它是旅游行为的定型化、程序化、道德化,主要由政府、集团、机构等运用强制手段制订和实施。
旅游行为文化,则主要是指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在旅游活动中的约定俗成的习惯定势行为,如礼俗、礼仪、民风、民俗、行为举止和服务方式等。它实际上是旅游者或旅游经营者的个体的自发性行为,是其内在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因素在其行动中的表现。
旅游文化的核心层是精神文化或叫心态文化,它是旅游活动参与者的文化心态及其在观念形态上的表现,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由价值观念、审美追求、道德情感、思维方式等主体因素构成。
这四者之间的关系是由客体到主体紧密相连、不可或缺的关系。物质文化是旅游文化的外在显现或外在的物化,能够直接为人所感知,也因其有形故易于模仿和创造,但要真正具有魅力必须在物态化的背后体现出创造者的一种精神、观念和追求。
心态文化是旅游文化的核心,必须有意识地外化于物态,才能为人所感知,为人所了解,从而使自己的观念、追求、情趣、情感等能引起他人的共鸣。因此,物态文化和心态文化互为表里地对立统一于整个旅游活动中。
而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则是由物态到心态的中间性的过渡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文化是保证服务质量,提高旅游层次,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具有保证方向和指南的意义。
而行为文化对于提高旅游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保证服务质量、增强竞争力等方面也是不可缺少的。旅游服务人员标准、优雅的服务,能使旅游者感到旅游的莫大快乐;旅游者良好的行为举止,既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也能减少和接待地居民间的不必要的冲突。
正确而深刻地理解旅游文化的内涵,并对其进行科学的分类,是我们加强旅游文化建设的前提条件,它将使旅游文化建设更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和实际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