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韩国怎么样啊
韩流,是指韩国音乐、电视剧大举登陆中国后人们的一种形象说法,它谐音于“寒流”,暗指我国的音乐和电视剧处于被动地位。最近一段时间以来,“韩流”这两个汉字频频出现在韩国的媒体上。一些报刊甚至刊登连载文章,介绍“韩流”在中国及其他亚洲地区的流行情况,并且认为“韩国经济的出路就在韩流之中”。“韩流”现象已经引起韩国政府的高度重视。韩国政府最近表示,要借“韩流”现象更多更广泛地进军中国文化商品市场,使“韩流”成为促进出口的桥梁。“韩流”最初从韩国电视连续剧《爱情是什么》在中国播放涌现的。随着韩国歌手在中国舞台的出现,“HOT”、“NRG”等韩国流行组合歌手的名字在中国传播开来,引起了一些青少年对韩国影视明星和歌手的兴趣和关注,形成了一股韩国流行歌曲、电视剧以及韩国影视明星的“热潮”。中国一些报刊把这一现象称为“韩流”,韩国媒介则把这一叫法接了过去。目前,这股“韩流”似乎越涌越急,并向越南、蒙古和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扩散。“韩流”滚滚,其内容也在不断扩大,日趋多样,一些青少年从喜欢看韩国电视剧,听韩国劲歌,“追星”,进而发展到追求韩国的商品,如韩国的化妆品、结婚礼服、韩国比萨饼屋、韩剧服装,以至韩国的二手车、幼儿英语教材和教育玩具等。与此同时,一部<<大长今>>也将韩国饮食带到我们身边,韩式烤肉,韩国泡菜等渐渐走进我们的餐桌.一些青少年为了“追星”,甚至专程到韩国旅游,体验“韩流”发源地的文化氛围和情趣,拜见自己心目中的偶像。不过,韩国文化界和经济界的一些人士对“韩流”能持续多久表示怀疑。他们认为,“韩流”现象只是在青少年中出现的一种现象,而青少年没有收入来源,他们的经济能力很有限。此外,他们还担心中国政府会对韩国大众文化过多地进入采取限制措施,并忧虑韩国文化界拿不出更多的吸引力的精品而使“韩流”失去后劲,最终导致昙花一现。
分析韩国文化"韩流"为何会在我国发展,究其原因有以下内容:
1.韩国文化和我国文化有着很多历史上的相同之处,两国都在东亚文化圈内,有着儒家的文化传统,这也是韩国文化相比欧美西方文化,更容易被中国观众接受的原因.但是因为韩国文化深受儒家传统的影响,也限制住韩流文化的繁荣局限于东亚圈范围之内.
2.韩国政府的文化发展政策的高度支持.韩国政府一向重视发展本国的民族文化,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与本土文化的输出,韩流文化的兴起之后,在韩国的许多名牌大学开设了韩流文化研究的研究生专业,用于发展输出韩国文化.
3.韩国的经济发展,韩剧中的情景,使我们看到人均年收入2万美元的人们的生活,这是我们一些年轻人所向往的追求.
4.韩国的歌曲中,和大陆,港台的歌曲中许多单一的情感表白不同,有许多强调青年人个性发展,以及对未来向往的有益内容.
自2005年下半年以来,韩流文化开始出现萧条.很多方面没有了2005年之前的韩流文化的火暴.其原因,分析有以下内容:
1.韩国本国国内娱乐事业的萧条.和韩国经济近几年的萧条一样,韩国本土娱乐事业也发展缓慢,固定的套路使韩流文化变得十分单一.歌曲上除了多人伴舞的舞曲和长相迷人的俊男美女的慢曲演唱之外没有更多的发展,电视剧上,观众也疲软于青年男女的纠缠的爱情故事,韩国电影中模仿中国香港,好莱坞痕迹过重,剧本单一,场面不够宏伟,难得与美国电影进行持久战的对抗.
2.我国本地有部分电视台等地方媒体开始限制韩流文化.
3.韩国明星来中国演出有许多耍大牌事件,韩国电视剧以及韩国的娱乐节目中许多民族主义过重,伤害中国观众心理的台词,影响着中国观众的收视心理.
在一般的国家里,明星演员整容是比较平常的事,普通人整容一般不多。
然而在韩国,整容即使对于普通人来说也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整容医生也很多。早期整容以女性为主,但近年男性整容的数量急剧增加。
甚至就连政界要人,也有热衷整容的。韩国前总统卢武玄就曾经在就职期间整过容。此类事情在其他国家较少有所听闻。
标新立异的不对称设计,是“韩流”中最典型的款式。比如去年开始流行的裸露一侧肩部的单肩设计,给追求时尚的女孩们带来意外的惊喜韩国旅游日记。而这种不对称设计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韩式服装上:裙长变得不规则不对称,裙子下摆被设计成斜线的不对称或完全的不规则,使穿着更有动感。领部的独特设计,前襟的不对称设计,都给夏日服装注入新鲜的感受。
韩式服装最吸引人的地方还在于它所运用的夸张手法,它满足了都市里忙忙碌碌的人们渴望宣泄的心情。个性的张扬就是快乐的源泉:宽就宽到极至的阔腿裤,瘦便瘦到极至的紧身衣。你可以妩媚到极至:纯白色紧身背心,嫩粉色的绣花长裤,一举手,一凝眸,都散发无尽的女性魅力;你也可以神秘到极至:黑色无带背心配黑色的阔腿长裤,本色的鱼网长裙,一个令人目光追寻的神秘女郎。
二、我国旅游业现状及问题
我国老年人目前的居住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国老年人目前的居住环孤独,没合适的事做,有的有生活方面的困难,比如:没一些生活用品或没法使用生活用品等等
我国甘薯产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甘薯加工原料生产基地方面一些甘薯加工企业不重视建立优质甘薯加工原料生产基地,因而原料不足,产量上不去;缺乏
工业专用型甘薯品种,现有品种品质低劣,淀粉含量低、质量差、加工效益低。
市场开发方面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市场对甘薯制品需求量较大,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淀粉制品对国际市场的开发明显滞后,淀粉制品除主要销往韩国、朝鲜和日本外,进入其他国家的甚少旅游韩国价格。
人们对旅游需求还是很大的,但竞争非常激烈。方便
(一)旅游业规模化产业化层次较低,产品供给不足与居民旅游需求的矛盾长期存在
当前全国很多景区,尤其是各个山区小景点,由于彼此间恶性竞争或者交通不便等原因,各自分散经营,相互合作少,游客消费成本高,旅游市场发展面临着尴尬瓶颈。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已经开始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这一转变必然引起旅游产业链条的延伸,要求旅游集团从单一的“吃、游”向“吃、住、行、游、购、娱”横向延伸,从满足单纯的游览需求向专业和多样化需求的纵向延伸,以应对旅游业总量和结构上深刻变化所带来的挑战。报道称,我国旅游产品牌化多样化进程缓慢。国内旅游行业在品牌化多样化方面优势不足,尽管一些旅游景区已经取得了大部分旅游景区在挖掘自身文化内涵、细化景观设计、更新旅游理念、扩大延伸旅游层次方面进程缓慢,仍面临产品重复性高、专业化和多样性服务水平低的问题,导致对“门票旅游经济”的严重依赖。中国正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踏步前进,旅游已走进普通家庭,旅游业步入黄金发展阶段。未来五年,中国旅游市场规模将超过2.5万亿美元,出境旅游将超过5亿人次。但中国旅游产品数量供给不足与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之间的矛盾长期存在,旅游服务质量不高与游客不断提升的需求层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品牌化多样化进程缓。
(二)旅游市场秩序混乱问题依然存在,旅游业标准化规范化水平较低
当前我国旅游市场“零负团费”经营模式普遍;旅行社承包、挂靠现象普遍,加剧了低价恶性竞争;旅游商品购物点、旅游景点的门票和旅游酒店的住宿费用虚高标价,导游获取回扣问题严重。虚高标价,导游和经营点相互勾结,从而获取回扣在旅游业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既严重影响了旅游形象和旅游服务质量,也不利于自助式的散客旅游的壮大发展。此外,我国各个旅游城市和地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四黑”现象。欺客宰客,兜售假冒伪劣商品,海鲜大排档等旅游餐饮点短斤缺两,以及黑团黑车甩客现象等都是游客常有的投诉。《光明日报》等报道称,当前旅游业标准化规范化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
1、市场定价不规范。买卖双方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部分景点定价随意。
2、服务标准不统一。旅游消费活动链条多,一旦出现合同条款不明晰、各项活动安排服务标准和责任界限模糊。此外,与快速发展的旅游业相比,旅游服务行业的人才总量还存在较大缺口,人才整体素质偏低,旅游教育支撑不足,人才保障机制和开发机制相对滞后。由于旅行社经营者没有长远的战略计划,市场定位不明确,同时受经济利益驱动,各种不正当竞争现象在旅游市场中普遍存在。
(三)政府政策规划不到位,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科学性,监管机制不健全
当前不少旅游景区存在着重开发、轻规划,先开发、后规划的现象,开发规划工作没有摆在重要位置,规划意识淡薄。特别是在景区开发初期,建设的自发性、自主性和随意性明显。有些景区虽然在开发前制定了规划,但是规划不够科学合理,或是景区内各投资主体只进行了局部规划,缺乏总体规划、统一规划,还有科学、统一的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并未很好执行,再加上管理部门对规划实施的监督不利,导致旅游开发失控。此外,由于景区的多重管理,使得控制权力过于分散,群龙无首,各行其是,缺乏统一的管理和协调。因此景区无法制定和贯彻统一的开发建设规划,旅游主管部门对景区的纵向管理职能也受到了进一步削弱,景区内无序开发、恶性竞争在所难免。“中国报告大厅”关于《中国旅游业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中指出,由于我国国内旅游市场庞大,国内旅游服务的配套设施的发展跟不上旅游消费者的扩大的步伐,国家投资也相对较少,基本上是贯彻“以旅游养旅游”的方针,花钱多的项目几乎很少触及,只能因陋就简,以致设施不全。在全国主要旅游城市的景点周围,遍布着各种散发小广告、让游客参加价格低得离谱的旅游团、或者自称是导游可以提供讲解的人。每到多部门联合执法整顿旅游市场秩序时,这些人马上销声匿迹;联合执法行动结束,他们又全回来了。中国青年报旅游周刊经连续多年报道北京地区的“非法一日游”现象,北京市也年年加大力度整顿市场,可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治。浙江省旅游局局长赵金勇表示,杭州是全国整顿市场秩序做得比较好的城市,但“野导”依然存在。旅游部门想管,可管不到,只能联合其他职能部门共同执法,而这种联合执法无法常态化。目前我国旅游市场监管主体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4、旅游监管职能交叉。当前我国旅游业出现的问题:
(一)旅游业规模化产业化层次较低,产品供给不足与居民旅游需求的矛盾长期存在
当前全国很多景区,尤其是各个山区小景点,由于彼此间恶性竞争或者交通不便等原因,各自分散经营,相互合作少,游客消费成本高,旅游市场发展面临着尴尬瓶颈。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已经开始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这一转变必然引起旅游产业链条的延伸,要求旅游集团从单一的“吃、游”向“吃、住、行、游、购、娱”横向延伸,从满足单纯的游览需求向专业和多样化需求的纵向延伸,以应对旅游业总量和结构上深刻变化所带来的挑战。报道称,我国旅游产品牌化多样化进程缓慢。国内旅游行业在品牌化多样化方面优势不足,尽管一些旅游景区已经取得了大部分旅游景区在挖掘自身文化内涵、细化景观设计、更新旅游理念、扩大延伸旅游层次方面进程缓慢,仍面临产品重复性高、专业化和多样性服务水平低的问题,导致对“门票旅游经济”的严重依赖。中国正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踏步前进,旅游已走进普通家庭,旅游业步入黄金发展阶段。未来五年,中国旅游市场规模将超过2.5万亿美元,出境旅游将超过5亿人次。但中国旅游产品数量供给不足与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之间的矛盾长期存在,旅游服务质量不高与游客不断提升的需求层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品牌化多样化进程缓。
(二)旅游市场秩序混乱问题依然存在,旅游业标准化规范化水平较低
当前我国旅游市场“零负团费”经营模式普遍;旅行社承包、挂靠现象普遍,加剧了低价恶性竞争;旅游商品购物点、旅游景点的门票和旅游酒店的住宿费用虚高标价,导游获取回扣问题严重。虚高标价,导游和经营点相互勾结,从而获取回扣在旅游业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既严重影响了旅游形象和旅游服务质量,也不利于自助式的散客旅游的壮大发展。此外,我国各个旅游城市和地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四黑”现象。欺客宰客,兜售假冒伪劣商品,海鲜大排档等旅游餐饮点短斤缺两,以及黑团黑车甩客现象等都是游客常有的投诉。《光明日报》等报道称,当前旅游业标准化规范化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
1、市场定价不规范。买卖双方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部分景点定价随意。
2、服务标准不统一。旅游消费活动链条多,一旦出现合同条款不明晰、各项活动安排服务标准和责任界限模糊。此外,与快速发展的旅游业相比,旅游服务行业的人才总量还存在较大缺口,人才整体素质偏低,旅游教育支撑不足,人才保障机制和开发机制相对滞后。由于旅行社经营者没有长远的战略计划,市场定位不明确,同时受经济利益驱动,各种不正当竞争现象在旅游市场中普遍存在。
(三)政府政策规划不到位,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科学性,监管机制不健全
当前不少旅游景区存在着重开发、轻规划,先开发、后规划的现象,开发规划工作没有摆在重要位置,规划意识淡薄。特别是在景区开发初期,建设的自发性、自主性和随意性明显。有些景区虽然在开发前制定了规划,但是规划不够科学合理,或是景区内各投资主体只进行了局部规划,缺乏总体规划、统一规划,还有科学、统一的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并未很好执行,再加上管理部门对规划实施的监督不利,导致旅游开发失控。此外,由于景区的多重管理,使得控制权力过于分散,群龙无首,各行其是,缺乏统一的管理和协调。因此景区无法制定和贯彻统一的开发建设规划,旅游主管部门对景区的纵向管理职能也受到了进一步削弱,景区内无序开发、恶性竞争在所难免。“中国报告大厅”关于《中国旅游业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中指出,由于我国国内旅游市场庞大,国内旅游服务的配套设施的发展跟不上旅游消费者的扩大的步伐,国家投资也相对较少,基本上是贯彻“以旅游养旅游”的方针,花钱多的项目几乎很少触及,只能因陋就简,以致设施不全。在全国主要旅游城市的景点周围,遍布着各种散发小广告、让游客参加价格低得离谱的旅游团、或者自称是导游可以提供讲解的人。每到多部门联合执法整顿旅游市场秩序时,这些人马上销声匿迹;联合执法行动结束,他们又全回来了。中国青年报旅游周刊经连续多年报道北京地区的“非法一日游”现象,北京市也年年加大力度整顿市场,可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治。浙江省旅游局局长赵金勇表示,杭州是全国整顿市场秩序做得比较好的城市,但“野导”依然存在。旅游部门想管,可管不到,只能联合其他职能部门共同执法,而这种联合执法无法常态化。目前我国旅游市场监管主体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4、旅游监管职能交叉。1.产业资源要素分散。
旅游业,国际上称为旅游产业,是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六个环节的综合性行业。一是产业资源要素分散。旅游资源普遍存在空间分布分散、集中度不够、多数资源单体规模不大、精致度偏弱、震撼力不强等问题。同时,旅游资源同构性突出,致使低水平、近距离重复建设现象时有发生,缺乏个性特色和足够吸引力。
二是产业整体水平较低。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缺少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同时,旅游盈利主要靠景区门票和土地收益,综合型盈利链条尚未形成,大地产小旅游甚为普遍,旅游盈利的科学性和持续性不足。
三是产业市场化存在障碍。相比其他产业,受居民消费习惯的影响,我国旅游业的市场化程度远远不够。同时,由于市场监管机制不健全和管理方式粗放,也导致产业市场的理性发展不足,产业市场价值单一。韩国旅游攻
(一)旅游业规模化产业化层次较低,产品供给不足与居民旅游需求的矛盾长期存在
当前全国很多景区,尤其是各个山区小景点,由于彼此间恶性竞争或者交通不便等原因,各自分散经营,相互合作少,游客消费成本高,旅游市场发展面临着尴尬瓶颈。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已经开始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这一转变必然引起旅游产业链条的延伸,要求旅游集团从单一的“吃、游”向“吃、住、行、游、购、娱”横向延伸,从满足单纯的游览需求向专业和多样化需求的纵向延伸,以应对旅游业总量和结构上深刻变化所带来的挑战。报道称,我国旅游产品牌化多样化进程缓慢。
国内旅游行业在品牌化多样化方面优势不足,尽管一些旅游景区已经取得了大部分旅游景区在挖掘自身文化内涵、细化景观设计、更新旅游理念、扩大延伸旅游层次方面进程缓慢,仍面临产品重复性高、专业化和多样性服务水平低的问题,导致对“门票旅游经济”的严重依赖。中国正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踏步前进,旅游已走进普通家庭,旅游业步入黄金发展阶段。未来五年,中国旅游市场规模将超过2.5万亿美元,出境旅游将超过5亿人次。
但中国旅游产品数量供给不足与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之间的矛盾长期存在,旅游服务质量不高与游客不断提升的需求层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品牌化多样化进程缓。
三、如何看待出境游中中国游客的扫货现象
话说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旅游人群的中国,在十多年前正式开放出境游后,到国外旅游就成为贫富各阶层中国人的普遍选择。近年来出境游需求井喷式地爆发出来,成为世界个个风景区的一道别致的景观,也成为支撑世界旅游市场的一大动力。
笔者观察,中国人的境外旅游,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志不在山水,而在购物。中国人在国内旅游时,最讨厌的是“购物游”,旅游中,最易发生的是和导游发生购物的争执,常常投诉旅行社安排购物点过多,游客们甚至一个商店都不想进。但是游客们出了国,却换了个人一样,每个人都大包小裹,满载而归。无论在欧洲,在美国,还是在日韩,在新马泰,大小商场、机场免税店,到处挤满中国的购物大军。一些游客抱怨外国商场关门太早,抱怨老外的工作时间和习惯,抱怨老外们“太懒”。在巴黎等地,那种对欧洲奢饰品的购买不是用一般采购可以形容,简直就是“狂购”,引来老外们异样的目光。但是中国游客不管老外们眼光是不是异样,他们旅游不息,购物不止。而中国游客的全球扫货之旅,成为境外商家的“救世主”。
中国国家旅游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起,中国公民出境游突破1亿人次。2015年春节假日期间,中国游客出境游人数高达518.2万人次,同比增长10%,出境游人数首次超过国内游人数。一个春节节假日,中国游客出境游人数就可以高达500多万人次,已经是一个国家人口的规模!庞大的消费力给内需不振的世界市场带来春天般的温暖。《中国公民出境(城市)旅游消费市场调查报告》称,中国游客境外人均花费近2万元人民币,用于购物的约占57.8%。去年中国旅游研究院估计,中国游客在春节期间的花费超过了1400亿元人民币。中国人海外扫货导致的“肥水”外流,使我国年度出入境旅游贸易逆差突破1000亿美元。每年中国居民出境旅行支出超过1万亿元,去年更达到1.5万亿元。
中国游客在海外热衷于购物,甚至疯狂扫货、一掷千金的原因需要我们认真分析。
境外扫货的背后是价格,以及中国免税制度的落后
说中国人的收入高了,消费能力强了,自不待言。但中国人热衷于海外购物,直接原因是比较后的鉴别,同样的产品,外国的比中国的便宜。商务部的一项调查显示,就国内外价差而言,手表、箱包、服装、酒、电子产品这5类产品中20种进口品牌高档消费品,中国大陆市场平均价格比香港地区高出45%左右,比美国高51%,比法国高72%。
国内外的价差,给中国游客们的印象是,国外东西太便宜了,简直进了“购物天堂”。不光是名表、名包、化妆品等所谓奢侈品与国内价差悬殊,就连普通的鞋子、衬衫、牛仔裤等,都比国内价格便宜一半甚至低到三四折,电子产品近些年也便宜下来。日常护肤品在境内外价格差异非常悬殊。在国内很贵的,中华烟、茅台酒、五粮液,在国外机场免税店都便宜相当一大截。
最近几年,人民币升值,外币缩水,使境外游成本削减大半。笔者在日本看到,同型号的日本相机,在日本店比在国内店便宜不少。中国游客到日本、韩国旅游采购,很大的原因是日元、韩元走低,同一商品与中国国内价格差很大,所以会刺激中国游客购买。笔者在东京电器比较集中的千叶原店中,发现中国游客至少占一半,相当多的服务员是中国人。从韩国首尔机场飞回国内的途中,每次看到的中国游客基本每个人都是大包小裹,有的甚至带回三四个箱子。
现在中国游客在国外的采购清单也在不断扩容。在欧洲有法国香水、瑞士军刀、手表、巧克力等。在日本、韩国,从铅笔、削皮刀、眼罩等小物品,到电子产品、电饭煲、旅行箱等大件,中国游客都在采买。我国中高档商品进口关税偏高,国内免税购物发展水平落后。
境外扫货的奥妙是品牌,以及国内市场供给需求的错配
近年来,日本“马桶盖”、韩国“电饭煲”、日本的“安全大米”。,都炒得很热。在赴日旅游热中,中国游客热衷于购买日本各类日常用品的现象引起了热议。价格便宜导致中国游客“扫货”可以理解。但日本、韩国的“马桶盖”、“电饭煲”、“安全大米”并不便宜,中国游客为什么还去抢购呢?我在日本时,朋友们推荐买日本大米带回来,但那大米是150元人民币1斤。
最近几年,中国人的品牌意识增强。用高档化妆品、穿名牌服装、带高档手表、拿名贵手提袋成为时尚。不论奢侈品还是日常用品,中国市场正不断被外国品牌所吸引。现在出境游的主力,已经有前些年的高收入阶层,变为中产白领,女性所占的比例较大。炫耀性消费、送礼、给亲朋好友代买东西,是中国游客购物的主要原因。境外旅游的主力女性游客所占的消费比例较大,她们大都瞄准了高档时装、名牌化妆品、珠宝等商品;也会将糖果、巧克力、衬衫、小纪念品等买回送人;去日本、韩国的最大消费对象是相机、电饭锅等各种家用电器。
笔者问过在日韩购物店采购的中国游客,“扫货”的动机什么。他们说,在那些店里,不仅全球商品齐全,韩日本土的护肤品、服装也是层出不穷,加上便宜的价格,店铺里都有中文导购、中国服务员,挑选起来就刹不住车,直到拿不动为止。
中国游客采购特定品牌的日本产品,比如虎牌保温杯、今治牌毛巾等。这和日本政府近年来推出的日用品“高端精品化”战略不无关系。据报道,今治毛巾是爱媛县今治地区的特色产品,一直行销全国。但从上世纪90年代起,受中国低价毛巾的冲击,产量大减,不少厂家倒闭。2006年,日本政府出资启动今治毛巾品牌化战略。当地政府规定,满足严格质量标准的厂家才能使用今治牌商标,并定期实施严格的抽样检查。品牌的“高端精品化”战略大获成功。如今,在东京的大百货商店,经常有中国游客购买成打的今治毛巾。
境外扫货显现出来的是质量,以及对国内市场的信任危机
因为长期通过价格战争夺市场,中国品牌往往给消费者留下低价低质的印象,与长期在中国打着“高价高质”的境外品牌形成鲜明对比。不论品质上是否真的相差巨大,境外产品“性价比高”成为中国消费者的共识。在日本购物的游客反映,日本不少商品从外观到性能再到质量应该说都比国内商品要好一个档次,日本很多小东西的人性化设计让人用起来感觉很好。而国内市场鱼龙混杂,容易导致消费者眼花缭乱带来选择困惑,而国外消费有时少了很多这方面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