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世界贸易的出口额和进口额
2008-2009年世界经济贸易发展概况
2008年底和2009年初,世界经济(GDP)增长陡然放缓,堪与最糟糕的1930年世界经济大萧条相比。由资产价格下跌和经济不确定性的增加导致的发达经济体需求疲软使得世界总产出增长率从2007年的3.5%下降到2008年的1.7%,为2001年以来的最低点,远远低于10年来的平均增长水平2.9%。
2008年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率仅为0.8%,2000-2008年平均增长率为2.2%。另一方面,2008年发展中国家总产出增长5.6%,虽较2007年7.5%有所下降,但与2000-20008年间平均水平持平。
2008年,石油输出国经济以5.5%的增长率快速增长,特别是中东地区出口增长速度达到6.3%。2008年不发达国家(LCDs)的经济增长快于其他国家,增长率为6.6%,高于达到6.3%的2000-2008年的年均增长率。
2008年,欧洲与北美经济增长率仅为1%。与之形成对比,中美洲的石油输出地区、独联体国家、非洲以及中东地区经济增长率均为5%以上。
2008年,亚洲GDP增长率仅为2%,很大程度上受到日本经济负增长(-0.7%)的影响。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除去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外的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达5.7%,其中中国经济增长最为强劲,增长率达9.0%。
总的说,首先,2008年下半年全球经济保持增长,特别是石油出口国受益于油气价格的攀升。其次,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经济不稳定乃至严重衰退已从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开始,正逐步蔓延到发展中国家。
(二)主要货币的汇率和商品价格的变化
2008年至2009年上半年,由于美元对美国贸易伙伴货币坚挺,美元对许多国家货币的实际有效汇率升值。2008年上半年,欧元对美元升值7%;紧接着7月到10月,欧元对美元贬值了14%。从2006至2008年7月间,欧元对美元升值了30%,并在2008年7月达到最高点。同样,英镑、加元和韩元都呈现出相似的趋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美元升值后于2008年下半年急剧贬值。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日元和人民币则表现不同。无论日元还是人民币近年来对美元都呈现升值态势。金融危机发生后,日元对美元汇率骤然上涨,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则相对稳定。
2008年诸如石油、天然气等初级产品的物价大幅动荡。2007年以来,能源价格稳步上升,并在2008年中期达到了创纪录的140美元每桶;随后便暴跌至2005年初以来的最低水平,主要原因是石油进口国的需求疲软。2007年1月至2008年7月,燃油价格上涨了144%,增加了一倍以上。但是,从2008年7月至2008年底,燃油价格下降了63%。
其他初级产品价格,包括金属和食品,也已从2008年初的峰顶下跌。
2008年世界商品贸易量(剔除价格上涨和汇率浮动指数,下同)增长了2%,同2007年的6%相比有所下降,同样也低于1998-2008年间的年均增长率5.7%。而与以往商品贸易增长往往超过GDP增长相比,2008年,世界商品贸易的增长与GDP增长很接近。预计2009年商品贸易增长将落后于GDP增长。
2008年,中南美出口增长1.5%,进口增长15.5%,其中进口增长在世界各区域中排首位。进口增速超过GDP,而出口增速滞后于产出增长。
2008年,独联体国家以比2007年增长6%的水平成为全球出口增长最快的区域,以15%的进口增长率位居全球第二。
2008年,中东地区的出口和进口增长均骤然萎缩:出口量增长从2007年的4%下降为3%;进口量增长从2007年的14%下降为10%。2008年非洲地区的进出口量增长同样放缓,出口量增长从2007年的4.5%下降为3%,进口量增长从2007年的14%下降为13%。
2008年亚洲进出口量增长率急剧下滑。出口量增长从2006年的13.5%和2007年的11.5%下降到2008年的4.5%。2008年进口量增长速度降低的很快,从2007年的8%降为4%。
在众多区域中,欧洲地区出口增长率最为缓慢,2008年出口量仅增长0.5%,比2007年的4%大幅下降。更严重的是,2008年,欧洲地区进口量呈现负增长,进口总量下降1%。此外,2008年北美出口量增长5%,而进口量则下降2.5%。进出口总量增长较2007年均有大幅下滑。
2008年,燃油价格不断攀高,年中每桶油价一度到达140美元,7月后油价开始下降;在世界燃油需求疲软和经济衰退的影响下,到年底油价已低于每桶50美元。同2007年相比,2008年大幅上涨的能源价格对世界商品贸易额(未剔除价格上涨因素,下同)及增长的影响很大。2008年,能源价格上升了40%,而食品与饮料价格同样上升了23%。同时,农产品价格下降不到1%,而金属价格下降了8%。
北美商品进出口增长最为缓慢;2008年出口额为2万亿美元,同2007年比增长10%,而进口额为2.9万亿美元,同比增长7%。经济萧条是导致美国对外贸易情况相对弱势的原因。
中南美洲则表现出更强劲的增长,商品出口额为6020亿美元,同2007年相比增长21%,进口额为5950亿美元,增长30%。
2008年欧洲商品贸易增长放缓:出口额为6.5万亿美元,同2007年相比增长12%;进口额为6.8万亿美元,增长12%;增长放缓的部分原因是2008年欧元对美元汇率的贬值。
独联体国家商品进出口额均增长稳健,主要得益于该地区采掘工业的实力。2008年出口额为7030亿美元,同2007年相比增长35%;而进口额为4930亿美元,增长31%。
和其他拥有自然资源禀赋的地区一样,2008年非洲地区商品进出口额大幅增长。其中出口额达5610亿美元,同2007年相比增长29%;进口额达4660亿美元,增长27%。2008年,中东地区商品出口增长最为强劲,出口总额为1万亿美元,同2007年相比增长36%,;进口总额5750亿美元,增长23%。此外,亚洲地区商品出口额为4.4万亿美元,同2007年相比增长15%;进口额为4.2万亿美元,增长20%。
2008年,尽管占世界贸易出口比重由2007年的9.5%下降到9.1%,但德国仍保持着世界第一大商品出口国的地位,出口额高达1.47万亿美元。中国仅次于德国,排名第二,出口额为1.43万亿美元,占世界出口的比重为8.9%。排名第三的世界出口大国是美国,2008年出口额为1.3万亿美元,占世界出口的比重为8.1%。日本与荷兰分列第四和第五位,日本商品出口额为7820亿美元,占比为4.9%;荷兰商品出口额为6340亿美元,占比为3.9%.
美国仍然保持着世界第一大商品贸易进口国的地位,进口总额高达2.17万美元,占世界进口额的比重为13.2%。德国居次,进口额为1.21万亿美元,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为7.3%。中国(1.13万亿美元,占比6.9%)、日本(7620亿美元,占比4.6%)和法国(7080亿美元,占比3%)分列第三、四和五位。
如果把欧盟的27个成员国看成整体(不包括欧盟内部贸易),则2008年排名前五位的出口国和地区为:欧盟(占世界出口比重15.9%),中国(占比11.8%),美国(占比10.7%),日本(占比6.4%)和俄罗斯(占比3.9%)。2008年欧盟出口总额达1.93万亿美元。
2008年,全球服务贸易出口额为3.7万亿美元,同2007相比增长11%。其中,增长速度最快的是交通运输类,增长率高达15%;其次是旅游类增长10%,其他服务类也增长了10%。包括金融服务在内的其他服务出口额占全球服务贸易出口的比重为51%,而旅游和交通运输类则各占四分之一,其中旅游类出口占比为25%,而交通运输类出口占比23%。2008年,北美服务贸易出口额为6030亿美元,同2007年相比增长9%;进口额为4730亿美元,同比增长6%。从北美服务贸易的季度统计数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金融危机的冲击。数据显示,2008年前9个月,北美地区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快速增长,出口额同2007年相比增长13%,进口额同比增长10%;而第四季度该地区服务贸易进出口额骤减,出口额下降2%,进口额也下降3%。在北美服务贸易领域中,旅游业受金融危机影响最为严重,出口额下降2%,进口额下降了6%。
2008年,欧洲地区服务贸易出口额为1.9万亿美元,同2007年相比增长11%;进口额为1.6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0%。同样,欧洲地区服务贸易也深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前三季度,欧洲地区服务贸易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9%;而第四季度骤减11%。
2008年,中南美洲服务贸易出口额为1090亿美元,同2007年相比增长16%;进口额为1170亿美元,同比增长20%。独联体国家服务贸易出口额为830亿美元,增长率高达26%;进口额为1140亿美元,增长率为25%。
2008年,非洲服务贸易出口额为880亿美元,同2007年相比增长13%;进口额为1210亿美元,增长率为15%。中东地区服务贸易出口额为940亿美元,同比增长17%;进口额为1580亿美元,增长率为13%。亚洲地区服务贸易出口额为8370亿美元,同比增长12%;进口额为8580亿美元,增长12%。
2008年,美国服务贸易出口额为5220亿美元,同2007年相比增长10%,位居世界第一大服务贸易出口国,占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为14%。英国服务贸易出口额为2830亿美元,占比7.6%,位居世界第二大服务贸易出口国。2008年分列第三到五位世界服务贸易出口大国的是德国、法国和日本:其中德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为2350亿美元,占比6.3%;法国出口总额为1530亿美元,占比4.1%;日本则以1440亿美元的服务贸易出口额取代了西班牙,居世界第五大服务贸易大国,占比3.9%。
据世界贸易组织秘书处估计,中国服务贸易出口1370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七大服务贸易出口大国,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为7%。印度则以1060亿美元的服务贸易出口额位居世界第九大服务贸易出口大国,占比2.8%。此外,荷兰取代爱尔兰成为世界第十大服务贸易出口国。
在进口方面,美国仍保持着世界第一大服务贸易进口国的地位,进口额为3640亿美元,同2007年相比增长7%,占全球服务贸易进口总额的比重为10.5%。德国位居第二,进口额为2850亿美元,占比8.2%。位居第三到五位的服务贸易进口大国分别为英国、日本和中国。其中,英国服务贸易进口额为1990亿美元,占比5.7%;日本进口1660亿美元,占比4.8%;中国进口1520亿美元,占比4.4%。2008年世界十大服务贸易进口国排列唯一的变化是韩国取代了荷兰,位居第十大世界服务贸易进口国,荷兰则屈居第十一位。
二、美国对外贸易的特点
美国主要出口商品为:化工产品、机械、汽车、飞机、电子信息设备、武器、食品、药品、饮料等。主要进口商品是:食品、服装、电子器材、机械、钢材、纺织品、石油、天然橡胶以及锡、铬等金属。
2017年美国前五大货物贸易伙伴为中国、加拿大、墨西哥、日本和德国。美国前五大货物出口市场为加拿大、墨西哥、中国、日本和英国。美国前五大货物进口市场为中国、墨西哥、加拿大、日本和德国。
2017年,美国货物贸易总额约为39143亿美元,较2016年增长6.8%;其中出口额15534亿美元,同比增长约6.6%;进口额约23609亿美元,增长6.9%;逆差8075亿美元,增长约7.5%。
据统计,2017年,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约3423亿美元,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约2754亿美元。
据美国国际开发署统计,2018财年美国对外援助预算总额约为273.4亿美元,约占2017年美GDP的0.15%,包括安全援助经费77.2亿美元,医疗援助额68.6亿美元,人道主义救灾52.7亿美元,经济发展援助13.1亿美元等项目。
主要投向南亚、中东北非和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阿富汗是接受美经济和军事援助最多的国家,其次是巴基斯坦、以色列、伊拉克、印度等。美国国际开发署、国务院、农业部、国防部和千年挑战公司(MCC)等是执行美双边对外援助的主要机构。
三、关于国际贸易
随着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国际服务产品市场日益完善,国际服务产品市场不断呈现出新的特征,对国际服务贸易中的国际分工格局、以及贸易参加国政府的经济政策等产生重要影响。
一、发达国家是国际服务贸易的主体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结构的重心开始转向以服务业为主,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增加国民收入和提高就业率的重要手段。服务业的发展必然推动国际服务贸易的增长。服务贸易总额在1970年为700多亿美元, 1980年为3800亿美元,1990年为8660亿美元,2002年则上升到154000亿美元,年平均增长速度达6.4%,超过了同期货物贸易 5.9%的增长速度。服务贸易日渐成为世界各国获取外汇收入,改善本国国际收支状况的重要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国国际贸易的发展状况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国际服务市场上发达国家是国际服务贸易的主体,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占有决定优势。发达国家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具有如下特征:
首先,国际服务贸易呈现以欧美为主的格局,美国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占最大比重。2002年,全球十大服务贸易出口国(地区)依次是: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西班牙、荷兰、比利时一卢森堡和中国香港;十大服务贸易进口国(地区)依次是: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意大利、法国、荷兰、比利时一卢森堡、中国、加拿大。另外,区域性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组织如《欧洲经济共同体》、《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等纷纷成立,并获得快速发展。区域内市场的扩大使贸易趋势增强,贸易规模扩大,国际服务贸易也得到迅速发展韩国旅游海报。
其次,国际服务贸易对象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以高新技术为核心,以技术进步为动力,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国际服务贸易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呈整体上升趋势,尽管参与国际服务贸易的成员发展状况不平衡,但以发达国家为主体的贸易结构使服务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发达国家在新兴服务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
最后,发达国家的服务贸易壁垒呈现逐步降低的趋势。近年来,在多边贸易体制的推动下,国际服务贸易壁垒有所降低。发达国家在服务贸易许多项目中都具有绝对或相对优势,为了扫清存在于服务贸易的壁垒,便利其打开世界服务市场,它们率先削减了本国服务贸易壁垒,如在电信领域,美国已允许外国世界各地区服务贸易进出口额比重企业持有100%的股权,欧盟也开放了基本电话服务市场,并对雇用人员的本地化要求降低了标准。
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服务贸易也得到发展。发展中国家虽然在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行业较发达国家明显滞后,但在资源、劳动密集型服务领域中,发展中国家则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也得到迅速发展,服务出口占世界服务出口总值的比重增加。到2002年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比重约为9%,而且各国发展不平衡。2002年服务贸易出口额前30名的国家和地区中,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大陆、印度、泰国、土耳其、马来西亚、墨西哥、波兰,分别占国际服务贸易出口额的 2.4%、13%、1%、0.9%、0.9%、0.8%、0.6%;在进口贸易中,中国大陆、墨西哥、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印度、巴西,分别占国际服务贸易进口额的2.9%、1.1%、1.1%、1%、1%、1%、0.9%。
在服务贸易商品结构方面,发展中国家在普通劳动力输出、建筑工程承包、部分旅游服务业等领域占有较大的优势,如马来西亚、泰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航空公司在世界优秀航空企业排名表上常常名列前茅;不少发展中国家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有了较大的增长;一些技术、经济实力较强的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发展技术层次较高的服务贸易,如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墨西哥等国正着力推进通讯业、信息业的建设,泰国正努力将曼谷变为区域性金融中心等。然而,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规模仍较小,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服务业不发达,尤其是现代服务项目不具有竞争优势。
二、国际分工基于各国的竞争优势
通过对国际服务贸易国别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国家在国际服务产品市场上处于不同地位,同时也使不同国家在服务贸易利益分割中占有不同的比例。这是各国发挥竞争优势的必然结果。
国际服务贸易的分工基于各国的绝对优势。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国际服务贸易是从属于货物贸易的,在货物贸易高速增长的带动下,同货物进出口直接关联的传统服务贸易项目,即生产性服务贸易得到发展,如国际运输服务、国际货物保险、国际结算服务等。服务贸易资源的不可替代性、不可移动性等特征,构成一国服务贸易的基础。
但绝对优势并不是决定一国服务贸易的唯一因素,从服务贸易结构的变化可以看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服务贸易的主要项目是劳工的输出、运输服务等,战后随着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电讯、金融、运输、旅游以及各种信息产业、知识技术等的迅速发展,服务业加快向这些领域的扩展,新兴服务贸易的比重不断提高。
90年代以来国际运输服务贸易比重明显下降,从1990年的33.8%下降到2002年的30.6%,同期国际旅游服务比重下降幅度较小,自28.5%下降为22.3%,其他服务贸易所占比重则迅速上升,由 37.6%上升到47%。这种明显的上升主要是由于金融、保险、信息等产业的迅速崛起及其快速进入服务贸易领域造成的,是新兴服务贸易行业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社会经济生活越来越国际化,国际服务贸易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种变化说明传统的服务贸易优势,即绝对优势在当代国际服务贸易分工格局中的地位相对下降。如以自然历史文化等资源为基础的传统服务行业,在当前国际服务贸易分工格局中的优势相对降低。
可以说,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取决于各国的比较优势。服务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它同一般商品一样,是在一定的生产要素结合下提供和生产出来的。可以把服务的基本要素分为三部分:资本、劳动力和知识技术(即人力资本)。
不同的服务产品依赖于不同的生产要素。实物资本与运输服务的优势有直接的联系,人力资本与保险、金融服务等优势有密切的联系,旅游方面的优势则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自然资源。由于不同服务使用的要素结合不同,又由于服务部门的多样性,它的范围从高技术行业如信息、数据处理到简单的劳动力输入与输出,这就使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都可能在某些服务项目上拥有比较优势。发达国家由于资本丰富,在国际投资、国际运输服务、金融服务、专业服务等项目上拥有比较优势;而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工资较低,在劳务输出、建筑工程承包等方面拥有比较优势。其中各个国家的比较优势不同,于是形成了今天的国际服务贸易格局。
这种格局的形成首先是由于各国经济发展和技术水平的差异。发达国家已经进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服务业在国内生产者值中占绝大部分比重,为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等发展程度的国家处于从工业经济社会向服务经济社会过渡的阶段,但服务业也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低收入国家则在第二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逐渐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由于各国的技术条件、资本数量、生产规模不同,决定了服务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其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地位。发达国家在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服务贸易领域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而发展中国家除少数服务贸易产品外,在国际服务贸易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另外,一国的基础设施完备与否,如交通信息网是否通畅,也会对其服务行业竞争优势和在国际服务分工中的地位产生重大影响。
影响服务贸易的要素除了前面提到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技术水平外,还有资本规模、管理水平等韩国旅游胜地。竞争能力形成于各种要素的组合能力,即如何形成产品价值增值的能力,并实现服务产品的价值。如在“自然人流动”贸易方式方面,有些发展中国家就充分利用了本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的特点,在“自然人流动”方面得到迅速发展。尽管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有利于建筑、运输等行业的劳务输出,但由于劳动力整体素质低,使得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低的优势难以充分发挥。要素优势未能转化为竞争优势,就影响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
由于服务业的不可替代性,服务业的国际分工在很大程度上受一国政府对外经济政策的影响。现代服务业的国际竞争是技术、知识、资本的竞争,服务业的竞争能力影响着各国在国际贸易中获取利益的能力。由于服务贸易的发展空间和盈利空间都很大,所以在服务业具有较强垄断竞争力或相对竞争力的国家和地区会通过各种贸易组织来推动贸易的自由化和全球化。而服务业落后的国家经常是被动地参与国际服务贸易分工,它们开放本国服务市场的条件是以服务换产品,所以服务业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比货物贸易更依赖政府的推动和政府间的合作韩国签证旅游。
三、国际服务贸易政策具有二重性
由于国际服务贸易不同于货物贸易的特殊性,政府的经济政策及双边和多边贸易协议对服务贸易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加之服务贸易还涉及到一国的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所以服务贸易的自由化程度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以国内立法、各种非关税壁垒的形式出现的贸易保护主义将成为服务贸易政策的主流。与此同时,国际服务贸易竞争的直接结果,还表现为国际服务贸易的自由化进程。20世纪以来,服务贸易自由化趋势首先表现为多边性国际公约或协定的签署。如 1978年汉堡《联合国1978年海上货物运输公约》以及伦敦《1978年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等;此外还有1982年内罗毕《国际电信公约》,1979年日内瓦《商标注册用商品和服务国际分类尼斯协定》等非运输领域的公约。这些公约和协定为国际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世界战以来,世界经济贸易中区域一体化和贸易集团化的趋势加强,一些区域集团协议相继达成,如 1957年《罗马条约》、1973年《关于建立加勒比共同市场条约》、1975年《关于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条约》、1983年《关于建立中非国家经济共同体条约》以及 1992年《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等,这使得各区域在服务一体化方面产生突破性进展。1995年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和《服务贸易总协定》的签署,服务贸易的自由化程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在服务贸易方面做出的承诺,为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自由化程度显著提高。韩国釜山旅游
在多边贸易体制的推动下,服务贸易壁垒逐步降低,各贸易参加国为顺应这一趋势不断调整国内经济政策。一方面积极推动服务贸易的自由化,率先削减本国服务贸易壁垒。如在具有竞争优势的电信领域,美国已允许100%的外国股权,欧盟也开放厂了基本电话服务市场,并对雇用人员的本地化要求降低了标准。一些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某些服务行业也取得了相当优势,如新加坡的航空运输业、韩国的建筑承包业、泰国的国际旅游业等,它们有能力降低部分服务部门的壁垒,以引进一定数量的外国服务和服务提供者,为其新兴服务业提供发展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但另一方面,国际服务贸易的保护程度实际上也在变相提高。各国从本国发展服务贸易的相当劣势出发,通过国内立法或非关税壁垒的形式,对服务贸易设置障碍,影响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