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香港旅游B

香港皇帝仙景点(香港最出名的庙)

香港旅游B 2024-03-03 5
香港皇帝仙景点(香港最出名的庙)摘要: 本文目录香港城市旅游指南香港旅游景点香港的黄大仙是什么神黄圃镇有哪些景点一、香港城市旅游指南香港旅游景点香港目前没有世界遗产,但有一处建筑群有幸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值得一提...

本文目录

  1. 香港城市旅游指南香港旅游景点
  2. 香港的黄大仙是什么神
  3. 黄圃镇有哪些景点

一、香港城市旅游指南香港旅游景点

香港目前没有世界遗产,但有一处建筑群有幸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值得一提的是,这座建筑群建于上世纪90年代,是目前中国最年轻的保护区遗产。是智联靖远。莱阳头条

知景花园位于香港特别行政区九龙半岛中心,背靠钻石山,前方通过天桥与南莲园池相连,占地3万多平方米。它完全沿袭了唐朝的建筑风格,中轴线朝南,对称,依势而升。过了山门,依次是莲花池、天王殿、大雄宝殿、佛塔,此外还有钟楼、鼓楼、观音殿、药师殿、客堂、祠堂、法堂、方丈房、念佛殿、万佛塔等附属殿堂,四周回廊环绕,形成三个大厅荷花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4年。它原本是一个女人的十方丛林。从1989年开始经过十年的重建,终于形成了现在的建筑格局。重建后的佛寺采用建筑师余设计的唐代风格,以及日本古代建筑学者提供的建造方案。连同2006年竣工的南莲花园池,它形成了香港最重要的佛教文化胜地之一。莱阳头条

香港岛是香港主要的旅游区、政府办公区、购物中心、金融中心,如著名的金紫荆广场、会展中心、海洋公园、中环兰桂坊、铜锣湾广场等。

010到1010,我去了香港。周军最怀念的食物很简单。只有一种牛腩粉。说实话,这半个月每天每餐都吃牛腩是可以的。

最著名的九注,第一个用中药加工的牛腩,不是清除一点也不。因为新鲜的牛骨入味十足,老板根据季节调整汤底的风味,所以你除了吃面汤底,配一碗金牌,还能感受到牛油的鲜美香甜。

汤汁牛腩、咖喱牛腩、牛腩都是小火慢炖,直到肉质变软入味。筋膜中清爽的牛腩不仅肉质丰富,而且胶质十足,入口难忘。

九记牛腩浓浓的咖喱汁,用七八种香料调制而成。煮到软嫩的牛腩入口即化的时候是最佳搭配,搭配吸汁力强的泡面食用。

香港s大大小小清汤牛腩面馆,各有特色。

但无一例外,清汤里没有添加味精鸡精调料,整个汤很甜,喝起来很舒服。

花了足够时间熬出来的汤底和胸肉,味道浓郁,非常好吃。

招牌菜清汤牛腩可以享受到牛腩本身的独特风味,牛腩汁萝卜很特别,很好吃。

南昆山位于惠州市龙门县,东距惠州129公里,距香港不到300公里,南距广州97公里,西距从化温泉42公里。离增城从化近。游客主要来自惠州、广州、增城、佛山、深圳、东莞、香港等地。南昆山的旅游季节集中在5-10月,高峰期在8月,形成了避暑纳凉的特点。南昆山生态系统完整,动植物资源丰富,包括2000多种植物。有500多种原始高等植物,主要是阔叶林。除了橡树、梧桐、栲树、舒克等经济树种外,还有冰川长老池杉,活化石地球上濒临灭绝的沙蕨、红花荷、竹柏、银杏、观光树。这里最突出的地方是竹的海洋,这里有6万亩竹林,这在中国南方是罕见的。在连绵起伏的山林中,生活着130多种动物,其中不乏珍稀动物。自然景观南昆山的主要自然景观有石河奇观、穿龙瀑布、九重远眺、观音湖、仙霞瀑布、蛇松、申英石等。其主要特点是山林幽静、怪石嶙峋、飞瀑流泉。另外,这里的野味、观音菜、山螺、山豆腐都是山上最好吃的。再加上地势高,群山环绕,冬暖夏凉,年平均气温只有23度,是休闲度假、疗养避暑的胜地。距离南昆山旅游中心约半公里处,有一条小河。河里全是奇石,一排七个小水潭。南昆山生态旅游区的小水池上游还有一个大水池。大池子清澈见底,成群的小鱼在游来游去。池边有两块红蓝相间的石头,边缘有花纹,形似牛腰肉,称为牛腰石。河里还有一块像镜台一样的大石头,叫梳妆镜石。在梳妆镜石旁边,有一个圆形的小水池,叫卸妆池。这个大池子就是南昆山的景点之一——仙池。七个小池被称为七仙池。因为这里有很多奇怪的石头,文人诗人把这个地方命名为石头河奇迹。关于它有一个神话:据说在古代,天上的七个仙女羡慕世界的美丽。不顾禁令,偷偷下凡。这一天,仙女们来到南昆山漫游。当时是盛夏,天气酷热。当他们看到森林深处有一条小溪,瀑布飞流,银浪翻滚时,便有了到水里玩一玩提提神的想法。当地的山神和河神见仙女们想下水玩耍,便向她们求爱,用石头建了七个小池子和一个大池子,供她们一起洗澡玩耍。七仙女脱了妆,在一个水池里洗澡,聚在水池里互相追逐嬉戏。笑声回荡在山谷。他们高兴极了,不知不觉就过了七天。王母娘娘见七仙女私自下凡,七日不敢归,便派神将七仙女捉去。奉天神之命,他们找到了石河之上的天空,看到七仙女南昆山生态旅游区洋洋自得,忘了归路,就大叫太后有令,要我抓你回宫!突然,天黑了,电闪雷鸣。仙女们来不及穿上衣服,就被天神抓住,送回了天宫。送下来的礼服和梳妆镜变成了裙石和梳妆镜石。时至今日,画框的轮廓依然清晰可辨。有了南昆山生态旅游区这个奇妙的传说,仙池成了人们神往的地方。农历七月初七,南昆姑娘们也会成群结队地去卸妆池戏水,用卸妆池的水洗脸。据说这样可以让女生看起来更白更精致。历代南昆山的姑娘大多漂亮。或许是因为他们洗了卸妆池的神仙水?有一个七星码头在七星岩的南昆山

王太后不解地问,“怎么样?天堂那么好,为什么一定要环游世界?七个仙女异口同声地回答说。唐你不是常说吗,眼见为实?让咱们去南昆山开开眼吧!说完,七仙女跪在王母娘娘面前。王皇后没有办法,只能休息一会儿。七仙女腾云驾雾,转眼间来到了风景秀丽的南昆山。只见山峦起伏,竹林青翠,古树参天,瀑布悬空,鸟语花香。七仙女徘徊不去,王母娘娘下令敲锣寻找七仙女。七仙女听到催回家的锣声,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南昆山。七个仙女走着,站着就长出了七座山。人们把这七座山命名为七星墩。山不烈有点像天上的北斗七星,与Star和仙女,所以也叫七星码头。后来,在七星墩修建了一个水库,也就是现在的长兴湖。在丁龙门、增城、从化三县交界处有一座山。远远望去,云雾缭绕。它是南昆山的主峰,天堂之巅。传说很久以前,南昆山没有山。有一年,从东北到南方,一条巨大的水龙来到了南昆山。这条水龙每年都在南昆山倾泻出巨大的水流,洪水不断上涨,农田常年被淹。群众很难再活下去了,准备下山了。南昆山人的故事对皇帝的伤害很快就蔓延开来。在知道皇帝在人间被谋杀后,他不能他每天不吃不睡,决心要把南昆山的这条恶水龙治死。有一天,皇帝告别妻儿,佩上宝剑,来到南昆山。皇帝走后,母子俩天天等着,盼着皇帝每个月的聚会。我还没有去冬今春,未见皇上回家。有一天,一只鹤从人间飞来,给南昆山生态旅游区带来了一个噩耗:皇帝与水龙激战,水龙被杀。皇帝精疲力尽,被水龙的毒液毒死,母子二人当场晕倒。很快,他们醒了,收拾好行李,下到南昆山去找皇帝的坟墓。母子俩跋山涉水,爬过一块块石头,穿过古老的森林,涉过小溪。他们看到到处都是参天古树和野草,找不到皇帝任何地方都有坟墓。母子俩扑上去大声呼喊,他们的喊声在山沟里回荡。这一声喊叫感动了山神,山神变成了一个老人,来到母亲和儿子面前,说道:跟我来!祖父带着母亲和儿子去了最高的山。在山顶,一块又高又大的石头拔地而起,直插云霄。老人指着那块大石头说:这是皇帝的石头和皇帝的墓碑。说完,老人化作一道清风消失了。母子俩看到墓碑,扑倒在墓碑前痛哭。这时,儿子向他的母亲哭喊着。妈妈,每年清明节和重阳节我们都要下土祭拜父亲。它我们来来去去都不方便。如果我们齐心协力,拾土填山,把这座山建成上天,那么我们就可以朝拜了。母亲接受了她的儿子于是她每天捡土填山。母亲和儿子s的行动再一次感动了理解山神。山神又一次变成了一个老人,来到母亲和儿子面前,说道:皇帝为人民做好事,杀害虫。山神早就知道了。就在这时,老人化作一阵微风,消失了。老人走后,那座山上的坟石突然升起,高高在上,直抵天顶,成为一座山。从此以后,母子俩再也不用下凡拜皇帝石头,但在天堂,他们会烧香,崇拜皇帝迟早是墓碑。后来,人们称这座山为天堂之巅。至今,人们在南昆山生态旅游区登上天顶时,仍能看到这块大石头。四川瀑布在巴的深处

传说,在过去,石霞山一带发生了一场大旱,烈日灼烤着山上的石头,竹子和木头都变黄了。山里所有的人都焦虑不安,尖叫不已。经过讨论,村里的老人召集男女老少在石霞山脚下烧香祈雨。碰巧,当我在地球上看到这种可怕的情况时,我回到了天堂,并告诉了天王。然后天王派波塞冬到东海,命令龙王救山民脱离险境。不久,龙王任命了一条四川水龙来执行这项法令。于是,四川水龙跃出海面,直奔石霞山,猛撞那块燃烧的巨石。此刻,电闪雷鸣,乌云密布。然后大雨倾盆而下。川水龙也化为瀑布,在山中久留,解除山民干旱之苦。从那时起,石霞山就长满了树木和绿色的竹子。后人把这个地方命名为川水龙,石霞也被称为穿龙峡。观音池在南昆山镇西四公里处,有一个著名的景点叫观音池,可以欣赏水。它在一条有三个瀑布的山涧里。瀑布底部,水纱背后,有一块南昆山生态旅游区的白石,坐如观音,静静地看着绿池中的水。游客可以透过水纱隐约看到这尊石观音。关于这个景点有一个神话和传说:据说很久以前,观音来到野昆山读遍南方的山。有一天,我来到一个叫游楼洞的地方,看到溪水一次次地往下流,形成了三级瀑布,然后倾泻到一个深潭里。与庐山瀑布相比,它有另一种趣味。于是,她坐在水纱后面的岩石上,摆好一杯享受水,呆了好久,留下了量。她用了分离术,留下了一个神像和一个盛水的金杯。这个金杯是奇迹般的,久遇甲流也能持盈;溪流少了,瀑布不够壮观,金杯里储存的水又会溢出来,使瀑布如常,使山涧源源不断。据说有贪财的人潜入深潭,想偷金杯,看得见却偷不到我进不去。进去,你能看到,能感受到;摸了一下,没办法不要出去。因为它贪吃偷了一个杯子,运气不好。后来就没人敢偷了。

香港宗教文化景点青山寺、港岛武文寺、铜锣湾天后宫、圣约翰的大教堂;黄大仙祠墓、王厚庙、慈云山观音寺和九龙九龙清真寺;沙田的万佛寺、车公庙、彭颖仙堂、半园春、道峰山基督教堂;荃湾竹林寺、东普陀及荃湾天后庙;龙门的青山寺、青松关、妙发寺;元朗的凌渡庙和云浮仙庙;佛寺西贡天后庙、蚝涌车公庙、大屿山宝莲寺、长洲北帝庙、平洲天后庙等。文化景点:九龙的九龙寨城、宋城、宋王台、李正武古墓;松堤岩、屯门红楼、沙田曾大屋、五国六村;荃湾三间屋及海坎村屋;大笛福、锦田、庆忌围、元朗水头村、翠星楼邓氏宗祠及厦村;西贡上窑民俗博物馆等。香港岛炮台、大屿山东涌炮台及东龙岛佛寺。维多利亚港(英文:VictoriaHarbour),简称维多利亚港,是一个位于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岛和九龙半岛之间的海港。它是亚洲第一海港,世界第三大海港。香港以东方之珠,世界三大天然港湾和世界三大夜景因为它的宽度大,水深。维多利亚港的名字来自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全年免费。早些年,它被英国人认为具有成为东亚优秀港口的潜力。后来从清政府手中夺得香港,发展远东海上贸易。维多利亚港一直影响着香港的历史和文化,主导着香港这是香港成为国际大都会的关键因素之一。维多利亚国际金融中心(简称郭进);中文:国际金融中心(IFC)是香港作为世界级金融中心的著名地标,位于香港岛中环金融街8号,面朝维多利亚港。由美国著名建筑师塞萨尔佩里(CsarPelli)和香港建筑师严迅奇设计,总建筑面积43.6万平方米。现在它是恒基集团和香港金融管理局的总部。澳门澳门历史街区是以澳门老城区为核心的历史街区,由相邻的广场和街道连接而成,包括法师庙前的广场空间、鸭婆井前的广场空间、山顶前的广场空间、会议亭前的广场空间、大堂前的广场空间、半张堂前的广场空间、耶稣会纪念广场和鸽子窝前的广场空间。以及马戈庙、港务局大楼、贾政大厦、圣约瑟夫圣约瑟夫教堂s修道院和教堂、丁刚剧院、河东图书馆、圣奥斯汀教堂、民政署大楼、第三街会馆(关帝庙)、仁慈堂大楼、大堂(主教堂)、陆家大宅、玫瑰堂、大三八牌坊、那标寺等2005年,澳门历史街区按照文化遗产C(ii)(iii)(iv)(vi)的评选标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兰桂坊,香港中区L型上山小路。是由德吉利街、威灵顿街、温德姆街、安立、仁寿巷、荣华巷组成的中高端消费区。它深受年轻一代、外国人和游客的喜爱,是香港的特色旅游景点之一。头条来样

兰芳酒吧街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初,香港政府开始在中西区进行城市更新。当时,一位意大利商人在这里开了一家意大利服装店和餐厅。有些油皮石在中环工作的人下班后想找个地方聊天,这家餐厅就成了他们欢乐时光的聚集地。从此,兰桂坊逐渐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休闲场所,酒吧、餐厅、娱乐场所越来越多。莱阳头条

波特兰街(英文名:PortlandStreet)是一条很有特色的街道。它是在1927年为纪念威廉卡文迪许本廷克(英语:威廉卡文迪许本廷克)而命名的,他曾两度出任英国首相,也是波特兰公爵。被称为犬马龙蛇混杂之地,是不被香港政府承认的红灯区。事实上,在长长的蓝蓝街上混杂着各种各样的商店,包括剧院、唱片店、西服店、长寿店、皮革店、猪店、道观、杂货店、药店、旧书店、印刷店、商店和建筑装饰材料店。

兰桂坊是香港中心区的一条L型上坡小路。是由德吉利街、威灵顿街、温德姆街、安立、仁寿巷、荣华巷组成的中高端消费区。深受年轻一代和游客的喜爱,是香港的特色旅游景点之一。

兰芳酒吧街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初,香港政府开始在中西区进行城市更新。当时,一位意大利商人在这里开了一家意大利服装店和餐厅。有些油皮石在中环工作的人下班后想找个地方聊天,这家餐厅就成了他们欢乐时光的聚集地。从此,兰桂坊逐渐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休闲场所,酒吧、餐厅、娱乐场所越来越多。

香港皇帝仙景点(香港最出名的庙)

首先你要办理《往来理港澳通行证》,带上自己的身份证和户口簿,到当地公安机关出入境事务办公室办理《往来港澳通行证》。一年两次签注完成需要15个工作日。每次在香港或澳门停留不超过7天。签注种类:三个月一次,三个月两次,一年一次,一年两次。(每次在香港或澳门停留不超过7天,无论是独自旅游还是跟团旅游)。十天,就能拿到去港澳的通行证。

等证件准备好了,就可以去香港了。内地人去香港最便捷的路线是经过深圳。深圳美国地铁交通便利。去香港可以选择深圳地铁的罗湖口岸或者福田口岸,因为这两个口岸都有香港地铁。去中国海关签署你的文件。唐别忘了在这里兑换一些港币。不管你是跟团游还是散客游。

过了海关,香港就到了。福田口岸和罗湖口岸以前有香港地铁,所以它it’旅行很方便。然后它是时候选择你想去的地方了。

二、香港的黄大仙是什么神

1、拜的是东晋时南中国道教著名神只黄初平

2、黄大仙,本名为黄初平,东晋人,著名道教神仙,出生地为现中国浙江省金华县,是当地的一名牧羊小孩。十五岁时得仙指点得道而隐居赤松山。18岁开始修道,得道后易名赤初平,号赤松子,故号称「赤松仙子」。民间流传其法力高强,能够点石成羊。传说因为炼丹得道、羽化登天,而且以「药方」度人成仙,得到人们的信仰和崇祀。黄大仙信仰在1915年由普庆坛的创建人—梁仁庵道长传入香港,其后蓬勃地发展。香港著名的黄大仙祠就是供奉他的,终日香火不断。

3、黄大仙祠,全称赤松黄大仙祠或者蔷色园黄大仙祠,是香港的一座著名庙宇,位於九龙黄大仙。庙宇供奉东晋时南中国道教著名神只黄初平。

4、庙宇红柱金顶蓝楣黄格的外观,可视为中国传统寺庙建筑的典型。

三、黄圃镇有哪些景点

黄圃镇地处中山市最北部,西北与佛山市顺德区为邻,东北与广州市番禺区隔河相望,居“珠三角”西岸都市圈发展核心板块,与广州、深圳、佛山、江门、东莞、珠海、香港、澳门八大城市同在一小时生活圈内。2010年,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荣誉称号。

黄圃的海蚀遗址,位于鰲山村石岭片,魁楼岗(东坑大冈一带),占地2500亩。它不仅是广东沿海迄今为止所发现规模最大的海蚀遗址(连绵长达300米),而且更是广东为数不多的保存最完整的海蚀遗址,有着非常独特的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据地质专家考证,此海蚀地形主要形成于晚期至新世纪之前海蚀时的古珠江口海湾中岛屿时期(距今约7000-2000年)。岛屿与海面接触处由于长期的海浪侵蚀,形成多处海蚀洞。海退之后,石岭由岛屿变成了今天的丘陵,海蚀洞变成为山脚一带连串的岩洞。石岭裸露的山岩由紫红色沙质岩层构成,形成于距今一亿多年的白垩岩灰层。由于长期的风化,岩层产生裂隙和剥落,形成了玉泉洞、穿狗径、鼻管石、蠄蟝(蟾蜍)石、滴水岩等形态各异的山体奇观。目前该海蚀遗址出露的海蚀地形从玉泉洞开始向北延伸两百多米,呈现出海蚀洞、海蚀崖、海蚀平台等独特的海蚀地貌。它是继广州七星岗古海蚀崖之后,广东境内第二个作过水准测量的古海蚀崖,对研究新世纪、乃至更新世纪海蚀时是否存在高海面这一世界级地理学难题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黄圃镇这独特的海蚀遗址正在大规模地保护开发,建设一座广东最大的海蚀遗址公园。黄圃人胡振光(飘色艺人胡柏泉之子)有七律诗一首。咏海蚀遗址公园建设:浑浊初开历万年,乾坤不老斗星迁。移山倒海惊龙殿,唤雨荡虎渊。滴水巉岩雕瘦石,穿云天狗走灵蜓。魁岗枕暖留仙客,日月晨昏濯玉泉。

在今黄圃镇鰲山村南约坊和北约坊一带,有多处古迹。其中,有三十六级古石径道、宋代古码头遗址、古祠堂群、古青砖屋群、北极古殿、社学庙及北约观音大庙等。

三十六级古石径道位于鰲山村南阳里门口往西途经社学庙、北极殿(北帝庙),沿饭盖岗拾级而上至山腰,顺坡而西下,与灵会后街连接而通往黄圃。全长390米,宽1.1米。是一条始于宋代的数百年的古石径道。

位于黄圃镇北头坊(今镇一村北头正街),建于清朝道光十八年(1838年)为四柱三间通天式石碑,高5米,坊额正面是石雕阳刻楷书字体“百龄流芳”,上方嵌有“圣旨”二字。石雕背面则镌上“升平人瑞”,上方刻有“恩荣”字样,正背两面字体对称,图案统一,气宇轩昂。

牌坊为该村百岁老人文林朗何羽祥(享年102岁)受清代皇帝所赐,现乃屹立于其玄曾后裔何祥吉之居家门前。

何祥吉现任中山市政协委员、黄圃镇烧腊商会常务副会长,得福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镇一村热心慈善事业的知名人士。

黄圃镇镇一村北头岗西边山坡(今镇一村北头正街六巷尾)有一株生长500多年树龄的古樟树。该古樟树在地面处分生长成两株两人多方能合抱的树干,可能是早期主干断折而长出的两个侧枝。2003年经中山市林业局专家鉴定,认为该树是中山市目前已知树龄最长的古樟树。保护发证编号为第14号,当时测量树高18米。树冠21米,中间并寄生了一株小榕树。2006年黄圃镇政府进一步对树保护,刻意把寄生的榕树剔除,确保古樟树茁壮生长。

黄圃镇北头坊(今镇一村)自清朝乾隆至道光年间,村民为保出入平安、常年顺景,在村头村尾和路途相隔200米左右便建一社头公,而社头公一种是建在河涌边作丧事请水(俗称买水给死者洗身用),称作买水埗头。一般属社头公内之地的村民方在其社内请水。如现在的“北潮社”(三队),还刻有“北振文坛运,潮探水部源”。“逢源社”(一队)“逢旺安居歌盛世,源丰乐业庆升平”。“拱北社”(二队)对联为“源运趋地脉,利物表神功”。还有(四队)“汇源社”共四个。另一种是根据村内的路、街走向而建,属“护卫式”,如:安宁社、复兴社(四队)、丰隆社(三队)、镇安社(六队)、平安社(五队)。各社头公的规律大部份为“坐南向北”而立,而且“无瓦遮头”。据78岁老人李作平讲述,为因“社头公”太偏保当地人间,受到天上玉皇大帝之惩罚,所以不得有瓦遮头,还受北风吹袭。而社头公却竭尽所能、不管雨淋日晒,北风袭身,尽忠职守,护卫一方,以保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深受各村民爱戴和崇拜,后人在初二、十六定为土地社公诞,相传至今。除此之外,“社头公”还遍布黄圃旧城区。

黄圃天主教原属澳门教区,解放后属江门教区管辖。教徒主要是清末民初到黄圃行医的受西方教育较深的人士及其家属,以及原黄圃大滘村一队的部分人家。黄圃天主教会始于清朝末期,当时有2名法籍传教士,教徒20余人。日寇入侵黄圃后传教士出走教务中断。1945年日本投降后,肇庆人李磐石因毕业于澳门而受派到黄圃传教,使黄圃天主教会得以重开。当时无固定教堂,辗转于北头坊农家一带活动为主。解放后始定居于三社坊上街(原镇中学后面)的一间政府土改没收的公房改建而成。“文革”开始又因横扫封资修牛鬼蛇神而中断。1977年“文革”结束后得以恢复,设教堂于南边街。以后教会信徒不断扩大,1993年新建一座占地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的天主教堂于南坑社市场侧。每逢星期天或天主教会重大节日,教徒们都前来礼拜和聆听教经,教徒遇重大事情如结婚等也到教堂举行仪式。黄圃天主教会现有教徒约130人。

烈士纪念碑座落于群蜞岗,建于1949年,原是解放战争时期的烈士墓。1963年扩建为陵墓,占地面积121平方米。1969年重建,陵墓呈圆形,直径27.5米,为烈士骨塔龛,装有抗日战争和国内革命战争年代及建国后牺牲的烈士遗骸。墓前碑高10米,刻有“革命烈士纪念碑”七个大字,碑座镌有48位烈士事迹志铭。在80年代,政府再斥资数十万元,扩建烈士陵园,在烈士碑的西南面和后面分别建起了小亭,在登山的路上用混凝土铺设了梯级,在路中央筑起了一个庄严肃穆的混凝土结构的牌楼。现在,烈士陵园已成为一座公园,是黄圃人民凭吊烈士和休憩的去处。

位于黄圃镇鰲山山麓下的塘边街松排路尾。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知县彭科倡建,为香山县最早的书院之一。鰲山书院的建设颇具规模,入门处为天井,天井后是二层高的楼阁,称为讲堂。楼阁外复为广阔的天阶,两旁盖有书房,共有八座。书院后座为文昌殿,供奉着文昌公。鰲山书院建成后,为封建科举培育人才,如嘉庆年间的文林郎王麟五;同治年间的郎中关献璐、武举何在芳;光绪年间的进士何文耀、举人孔广霖等,皆出于此书院。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堂,鰲山书院曾开办过女子学校。民国期间,也曾在此开设过初级小学、高级小学。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这里为惠正小学的校址。新中国成立后,鰲山书院成为黄圃区政府所在地。后由于不断改建,原来鰲山书院的面貌已大为改变。

原位于三社坊的私家园林。建造人为刘东序。刘东序为大黄圃三社人,是位文人,但未能考取功名,为人有骨气,擅长赋诗,特别仰慕屈原,后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屈东序”。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广东天地会起义,屈东序从家乡避难来到顺德县大良,游览了清晖园,产生了一个想法,就是在自己的家乡,也建造一座类似清晖园的园林私邸,以作隐居。回到大黄圃后,他便在居处三社坊开始策划经营,到了光绪年间,园林始具规模,取名“留春圃”。后经曾孙刘兆文不断扩建,更具规模。以亭台楼榭为重点维修、扩建对象,内部装饰更是精心布置,书画、诗词,遍布各个亭台楼榭、大屋等处,给人一种书画世家、长盛久远之印象,是很多文人墨客向往的地方,其临河正门两侧联:一桥一溪时行时止;半耕半读恒产恒心。门上横额书“留春圃”三字,是黄圃第一之名胜游览之地。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留春圃的景物犹存。留春圃的前门正对着一条小河,河对岸有几株四五人合抱的大榕树,其中一枝枝丫伸过河岸,罩于大门之上。大门口左右两侧有两株10米多高的桄榔树(假槟榔),从远处即可望见。园内,楼亭台榭分布有致,花草木石点缀其间,菜地蕉林,鸭寮鱼堰,充满田园野趣,园后门处,是两口大鱼塘。现辑录留春圃园内几组诗联以供欣赏:绿窗联——静对青山寻逸趣,闲临秋水抱中和,横批:竹笑花嬉。横门联——浦涧泉声晴若雨,板桥松影夏如秋,横批:中通外直。中座壁联——闲中日长静里天大,桐间露落柳下风来。闸门联——听鸟观鱼诗书余逸,耕烟解月桑麻铺棻。闸门联——五六月中无暑气,二三更里有书声。碑亭联——竹笑花嬉人乐,禽鸣蝶舞风和。大厅西门联——耕读于斯传五代,钧游到处洽三春。听泉桥联——古木参天云灿丽,闲花映地日光华。由此可想见当年屈东序时在园中,是效仿归园田居的陶令渊明的情景。屈东序的后人恩、祥、生数辈,都住在该园中,也是一个书香之族。七八十年代,由于子孙分家建房需要,园中景物逐渐消失。

三社下街逸圃始建于清咸丰年间,距今已有150多年,为刘氏另一宗支十三世祖(绰号大头回)所建。逸圃是旧时黄圃镇内仅次于留香圃的一处私家园林住宅。早前建有一座大屋,两层木楼,大屋内二楼后面一间大楼,前面是窗楼,两边有走廊,大屋后面右边建有门廊,设有门口出入(称后门),左有一间大睡房,中间有一个小花园,种有花草树木,有一假石山。整间大屋总面积约有400多平方。到1945年间,其子刘告训再买入“行山祖”的地块,约近400平方,在旧大屋左边新建了一座两层楼房,新旧屋之间有一条大通道,通道入大花园处建有一道圆拱门。新屋约有130平方,后花园约有250多平方。花园中间建有一座八角亭,四周种满花草树木,鸟语花香,十分阴凉,是宜居之地。

出“逸圃”门口,横过石街路便是河边,建有一处方石彻成、约6平方米的下水埗头。埗头平台临河而立,涨潮时常高出水面几十公分,很适宜游泳时作跳水台,村民习惯称此为“大头回埗头”,而且此处河面较宽,岸边有四株南洋大楹树,春夏之交,绿叶红花,涨潮流水,吸引无数来此游泳消暑之人。

鰲山村原有九个古老闸门,分布石岭有7个,岗东有2个,以岗东“北约通津”最大。它们分别建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

1、石岭上街承恩社头旁边建有“天半朱霞”闸门,用双隅青砖彻到顶头墙高5米。无瓦盖顶,中间横放的白麻石阴刻“天半朱霞”四个大字楷书,字高20厘米,匾长2.38米,高0.36米,厚0.13米,人们称为生闸门,入村必经之路。据风水先生说:人到村闸门抬头一望“天半朱霞”门匾,便知道该村大部份(75%以上)姓刘氏的。读者可知其中的喻意吗?

2、石岭下街北面在兴隆社头旁边建有“别有天魁楼”闸门,双隅青砖到顶,墙身高5米,亦无盖瓦顶。中间横放着一块白麻石,用阴刻楷书“别有天魁楼”五个大字,字高20厘米,石长2.4米,高0.36米,厚0.13米,当地人称为死闸门,凡是丧事必须在此门通行。

3、石岭中街北侧处建有一个“石岭”闸门,用双隅青砖彻成,闸门高5米,无瓦盖顶,中间摆放一块长2.33米高0.35米厚0.13米的白麻石,上面阴刻着“石岭”二字,代表此是中心地方,经过百年的风雨所致,二字已模糊不清。此石现存放在石岭承恩社头旁侧。1997年冬重凿“石岭闸门”四个字在横边上。

4、原石岭下街中段(卫生站旁侧)曾建有“天台古道”闸门,是通往仙庙必由之路,用双隅青砖彻成,闸门高5米占地10平方米,中间横放白麻石阴雕“天台古道”楷书四木大字,石长2.30米高0.35米厚0.13米,字高20厘米。

5、石岭下街南,在南安社头旁侧建有“清平里”闸门,双隅青砖彻成,墙高5米,中间夹放一块白麻石,阴刻着“清平里”三个楷书字,石长2.38米高0.35米厚0.13米,字高20厘米,闸门东面连接社头,西面围起一座双隅青砖(25厘米宽白灰路)围墙,墙高4米把承恩社、石岭社、兴隆社连贯起来,每隔适当距离留有三到四个一尺见方的窗口,用作防御盗贼入村或与外村宗族械斗时,托盛枪枝的平台。围墙有数百米长。

此外,在刘氏大宗祠堂南面和现泰和腊味厂脚下路旁各有一座用糯米饭、蚝壳、盐、泥土混合拌匀椿实的古老泥围墙闸门。墙身高4米宽0.4米。

二、岗东建有两个古闸门,一个在南约,名叫“南阳里”一个在北约,名叫“北约通津”。

1、“南阳里”闸门位于南约储南潘公祠后面,占地10平方米,用双隅青砖彻成,闸门高5米,盖金字顶有瓦覆盖,中间夹放白麻石一块,长2.33米、高0.35米、厚0.13米,上面阴刻着“南阳里”楷书三个字,字高20厘米,人们称它生闸门,嫁娶坐花轿必由这闸门进入。亦是由黄圃入岗东必经之路。

2、“北约通津”闸门位于兴东下街22号苏添宗屋旁(见证)是鳌山村古代最大的一个闸门,建筑占地40多平方米(23块瓦坑木楼)二层高,高度2丈2尺。上层楼满阁楼板,楼西面放古代消防水喉管和水喉铜笔等,楼东面是“打更公”歇息地方;下摆放一把木梯。全闸门都用三隅青砖瓦顶砌成,檐下标画各色彩画。下层的地面全部用白麻石铺贴,闸门高度5米,中门上方横放“北约通津”四个石刻大字,建于清光绪壬辰年(1892年)岁末,白麻石长2.46米,宽0.6米,高0.1米,阴刻楷书而成。每个大字高、宽均为34厘米,闸门有7个柱墩孔,与地面麻石柱墩孔对称便于外贼入侵时套上杉柱,外人不能进入。闸门西面安放古代救火水柜一个写“岗东北约坊水柜”。柜槓两枝。闸门东面是男人冲凉埗头,7米长双隅墙青砖彻成,墙身高2.5米。闸门西面衔接用糯米饭、蚝壳、食盐、泥土椿实坚固的围墙,泥墙高3米,宽0.4米,长80多米,由三步塘边至岗边山脚。中间有两到三个一尺长、宽的窗孔,用以作为防外盗贼如入村或与外村宗族械斗时驾枪的平台。坊中人称此闸门为“死闸门”。

上述闸门,大多不存,唯一剩下一块“北约通津”牌坊,现存于观仙路入鰲山村北约坊路口,成为黄圃闸门的唯一见证。

香港皇帝仙景点(香港最出名的庙)

黄圃有一座桥名叫“拎鸡桥”,横跨黄圃涌,位于黄圃涌南边街中部旧竹织社旁边,此地旧称“中度”。原来对甫街的人到南边街靠搭渡艇过河,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建成一木桥,称之为“拎鸡桥”。“拎鸡”是地方语言,指其活动支点可扭转的意思。

拎鸡桥总长约30米,南北向,贯穿南边街和对甫街,每边有约12米固定引桥,引桥桥面1.5米宽,用红杉木条铺成。中间桥孔可拎转的桥板约6—7米长,1.2米宽,由三条40厘米宽,9厘米厚的杉木板拼成,桥墩用16条12厘米粗的坤甸木插入涌底,支撑引桥和桥墩。在靠南岸桥板下2米左右安装一个大转盘,采用几个圆铁球作滚动盘,转盘扣住中间桥板的四分之一位置,末端吊上三百余斤重的大麻石,转盘旁有一个平台,用来站立推动桥板的人,桥板不转动时搭至北面桥墩上。中孔桥板转动时只可向北面方向(即下水方向转)。

当高大的船只(当时主要是运载稻谷的木船)通过时,站立在船头的人用竹蒿即可把可拎转的桥板推(拉)到西面,当船只通过后,船尾的人又用竹蒿把桥板反推转东面,使桥面复原而让行人过桥行走。

“拎鸡桥”由于无专人管理,且构造粗糙而逐渐运转不灵,只运行了4—5年时间便消失,代之用杉木板代替,这时过往的大木船,船家便要提前到桥上把木板托起或拉向一边,待船只通过后再推拉恢复原桥面让人通行。直到1970年建成现在的水泥桥,但“拎鸡桥”因其独特的结构使用而使坊间人印象深刻,桥名也一直沿用至今。

通里桥约建于乾隆年间,距今300年左右,是黄圃地区历史最悠久最壮观的石桥。原址在黄圃永直街口,横跨对河新基北街口。一直以来,通里桥是黄圃人出行顺德容奇的必经之路。该桥于1996年黄圃镇复盖新基涌作道路通行时被拆除,现仅余路旁牌坊,石块为私人所收藏。

该桥为石桥。水下至桥底用长方形石块砌成石基,在石基上放一大横石条承托桥面,桥面由五条石并拢而成,桥面长有六米多,宽有两米。桥边条石两侧面都刻有“通里桥”三个大字。通里桥位于永直街一边有一牌坊,高有四米左右,宽有两米六十分左右,破败不堪,后由侧邻住户刘伯康先生耗资五千多元修复一新。门楼上方正面写有“通里桥”字样,背面写有“万里通行”四字,基本保留了通里桥牌坊的旧貌,也保留了黄圃人对通里桥的留恋。

通里桥所在的张沙咀(地名)一带,是清末民初黄圃靠泊船艇最多的岸滩,其岸边一带是农贸集散地,农历逢三、六、九设圩市于此。附近有“天上天”旅店,“六艺林”药材铺,有米机、杂货铺等商铺。通里桥成为旧日黄圃镇的一个地标,虽已拆除,其印象仍存在老黄圃人心中。

建国前,黄圃还没有筑围堤建水闸,镇内的枪海涌张沙咀地方乃四河交汇之处,水路交通非常发达,枪海涌往东可出新沙海,往西可达南头将军村和大滘,北至镇一村。1920年前的江门渡和大小客货运船只都停泊在此,故此张沙咀是解放前中山最繁忙的水运码头之一。

当时货物运输靠人力摇摆浆橹、借助风势吹张风帆作动力。至民国期间始有火船动力驱动。人们短途出外则要乘坐“经济艇”。艇家一前一后划,客人可躺在有蓬的艇中,近则一日半朝,远则两日三朝方可到达。艇家还要为客人做饭菜,价钱实惠,故称为“经济艇”。

1930年,由潘锡、梁正、梁自带等人组成“文利公司”,拥有绞关船一只及帆船数艘,绞关船由六人脚踏绞关,带动轮盘拨水作动力。每两日客货混载往江门。此江门渡仅行走了两年多,就改为“火船”烧柴作动力,船的中部有两个大烟囱,1935年又改为烧煤,当时称这种发动机为“十寸半”,船上只有一个烟囱。1940年有烧汽油的“电船”。“电船”动力大,船拖十多只满载甘蔗的船,当时的石歧渡,江门渡很大,可载客一百多人,船舱底还可装货物,但这种叫“花尾渡”的船没有动力,全靠“电船”拖着行使。

1950年,黄圃成立民船服务社,组织流散船只入社。1956年成立港务站,客货运码头也因1953年筑围建闸而迁到黄圃枪海涌口三河汇合点即龙安街海边。建站初期,只有以杉木桩及木板造成的木码头一个,专供来往客货船舶停泊之用,另建有仓库一座,及大黄圃港务站,该站自成立以后,黄圃附近地区包括民众、浪网、三角、阜沙等地的水上交通营运工作都归属黄圃港务站统一管理。1960年体制下放,又恢复港务站建制,转隶中山航运公司管辖。这时候,黄圃港务站将原来有的木码头改建为水泥钢筋混凝土码头,全长50米,并将码头划分为客运和货运两个部分,客运码头水深2米,货运码头水深1.5米。因龙安街位于黄圃文明围水闸外,每遇大潮期间街道便水浸,此时到码头的客人和货物便要在闸头处乘小艇摆渡至码头方可上船。此现象直至六十年代初期才结束。

1、黄圃——广州线。每隔一天往返营运一次。上世纪40年代开办,1986年停航。

2、石岐——黄圃——大岗线。每天往返营运一次。1975年开办,1980年停航。

3、黄圃——大岗线。每天往返营运一次。1980年开办,1983年停航。

4、石岐——黄圃线。每天往返营运一次。50年代中期开办。1985年停航。

5、石岐——黄圃——太平线。每天往返营运一次。1985年开办,至1990年后停航。

位于黄圃镇北头坊西桥堡(今镇一村四队)。东南直至灵会坊黄坭坑山脚。据镇上老人黎世友(89岁)、黎耀玲(72岁)讲述:传说明朝时期(距今约600余年),当时由海水冲击的大量淤泥顺着山脚逐渐向四周淀积,形成低洼土地,每年春夏之雨季、细岗仔、大岗山、北头岗以及东面的苏家岗、饭盖岗近4000余亩的一带山脉聚集之雨水顺山体而下流,形成河道、汇聚到西桥堡之西桥大涌,这条黄坭坑至西桥堡的弯曲河涌,称小沥涌。后河涌两边种有水松树,全长近一公里。由于当时黄圃最早的农贸集市在走马岗金钱地,人们所需之日常用品、食品等,便用船只顺着小沥涌装运到当时的黄坭坑松坑口一带上岸,再沿山路搬运至市场出售。古代之坟墓用石、砖、灰等用材,亦必经此水道再转山路搬运。因此,小沥涌曾发挥过重要的水运作用。后来因山坭淤塞,海潮渐退,小沥涌逐渐萎缩至西桥堡北头涌而终止。

明末清初时期,黄圃北头坊为防范外来盗贼,坊前西桥堡(今镇一四队)建有“西桥古道”闸门,坊后建有北溪堡的“天枢门”闸门,两大闸门均有人按时关启。

而“西桥古道”的由来据老人黎世友(今89岁)回忆:传说当时此地有一河道,名叫“小沥涌”,约有6米多宽,船只来往甚多,是往松坑口码头再往金钱地市集的必经水道。为方便本坊民众来往,在横跨小沥涌之南北架起一座木桥,因在此涌之西,号称西桥。此后又在涌和桥的北旁建起北头坊向外的唯一一道闸门。闸门宽有2米、高3米多,上方有一白石横跨正中,刻有“西桥古道”四字,金字脊青瓦盖上,四隅青砖到顶。至今近400余年。闸门以北即现镇一村市场一带,便是旧称之西桥古道。闸门于文革初被毁、仅留下“西桥古道”此石刻为鉴。

利济门在原黄圃中学边,利济门大街是用大长条麻石铺彻,街面约两丈多宽,平直宽敞,街边种有木棉树、桄榔树,街面干净,街南边还有一条用于流通东面山坑水和三社上街民居水的大水渠。利济门大街是三社上下街贯通的主要大街巷。利济门大街两头设有闸门。闸门是用大麻石彻成,高约一丈多,宽有八尺多,厚度一尺多,两个闸门均称为利济门。

西利济门靠边有个利济社,利济社边有座文阁庙,楼三层。东利济门对着天后庙。附近方园不到百米地方有几个庙社,可见当时这地方十分繁华。利济社对开河边,种有一棵大榕树,据说是由一个花名

香港皇帝仙景点(香港最出名的庙)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香港旅游B本文地址:http://www.66weiyou.com/post/8132.html发布于 2024-03-03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香港旅游网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