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日本人拍过哪些“抗日电影”
1、《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书》的电视剧,主要讲述的就是日本妇女在红十字会的所见所闻,通过医生的口吻讲述了抗日战争的残酷。
2、中国拍摄的抗日剧不管剧情多么的雷人,它里面的日本人基本上都是说日语的。也有一些抗日剧会由一些日本人来饰演,不过在日本人的这一部抗日剧中,所有八路军的形象都是日本人饰演的。而且更为让人气愤的一点就是八路军并不是说的汉语,而是说的日语。这一点看起来也是让人比较奇怪的,既然饰演的是八路军,那么为什么不说汉语呢?不过如果从客观的角度来说,日本的这一部抗日剧当中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二、泰安红色旅游景点推荐
在暑假时间里,去红色来景点,瞻仰革命旧址感知苦难光辉也是不错选择!下面给大家推荐泰安红色旅游景点推荐,在暑假的一起游学泰安吧!详情见下文,感兴趣的一起来看看吧!
起义地点大寺原为古刹,后毁,1996年徂徕山林场重修。2015年,争取中央经费进行了修缮。1987年,在附近建高23米的纪念碑,徐向前题写“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纪念碑”,武中奇题写隶书碑文。
2017年12月为了纪念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80周年,由泰安市党史办在四禅寺两侧筹建了展室,展室共分东西两个展区,布展面积260平方米,收录了约200多幅图片。
1938年1月1日,中共山东省委组织发动泰安、新泰、莱芜、泗水等地群众和平津沦陷区的流亡学生,在此誓师,宣布抗日武装起义,编为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洪涛任司令员,赵杰任副司令员,黎玉任政治委员。队伍以徂徕山为根据地,转战于鲁中南地区,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地址:泰安市高新区房村镇黑石埠村
开放时间:8:30-11:30,13:30-17:00(周二至周日)
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陆房战斗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肥城县政府将凤凰山南麓划为“陆房战斗遗址”,1971年在凤凰山下建立陆房战斗烈士陵园。主院正门39米处建有陆房战斗纪念碑,是1989年5月肥城县委、县政府举行陆房战斗胜利50周年纪念活动时所建,碑名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参谋长杨得志书写,碑高8.8米,底座长13米、宽6米,碑阴刻有陆房战斗五十周年立碑纪念碑文。碑后台地建有灵堂及陈列室,后排灵堂5间136平方米,供奉着206位烈士的骨灰,其中1972年12月28日首批安放45位烈士骨灰。
陆房纪念馆建于2015年,展示面积300平方米,藏品600余件。
1938年12月,八路军一一五师代师长陈光、政委罗荣桓率部挺进山东开辟抗日根据地,1939年初抵达泰西。一一五师入鲁后,一路横扫敌伪据点,帮助地方整训武装,建立政权,掀起了抗日新高潮。4月底,驻山东日本侵华军第十二军司令官尾高龟藏纠集近两个旅的主力和济南、泰安、肥城、宁阳、东平、长清、平阴等十几个城镇的日军5000余人,携各种枪炮、坦克等武器分九路向泰肥山区合围。一一五师等部队及地方党政机关3000余人被围困。5月11日,一一五师等依托陆房周围山地,凭险据守寻机突围。经过一天激战,毙敌千余人,趁夜色在地方群众的配合下,分三路胜利突围。陆房胜利突围,保存了抗日力量,打开了泰西抗日局面。
地址:泰安市肥城市安临站镇东陆房村
开放时间:9:00-11:30,15:00-17:30(5月-9月);9:00-11:30,15:00-17:00(10月至次年4月)(周一闭馆)
陵园坐北朝南,面积16000平方米。石牌坊一座,为单开间式,通高5.67米。坊额正面题刻“抗日烈士公墓”,左右两边落款“泰安县全体民众恭建”等文字。在坊额背面、立柱正面背面分别刻有题词。牌坊左右两侧各配石碑一座。陵园内还建有墓碑、看管房、围墙等。
展馆内收集了大量抗战时期的珍贵史料和部分抗战时期的实物,并仿制了部分实物。2015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2016年1月,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公布为第五批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该陵园建于1946年7月,安葬着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泰西抗日武装起义、二王庵突围战、佟家庄伏击战、梁家林战斗等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烈士。至2013年陵园有烈士墓348座,其中无名烈士268名,其中有抗日战争时期的150名,解放战争时期的175名。2014年,迁安约200座烈士墓、建立纪念碑、英烈雕塑墙等。
地址:泰安市岱岳区祝阳镇陈良村南
夏张抗日武装起义纪念碑位于泰安市岱岳区夏张镇夏北村,在泰西抗日武装起义基点—夏张小学旧址北约1000米处。夏张抗日武装起义纪念碑以1938年10个人携11支枪经过艰苦革命道路为象征设计造型。纪念碑坐北朝南,阳面刻中国人民解放军原代总参谋长、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杨成武题写的“夏张抗日武装起义纪念碑”,阴面刻碑文。纪念碑建于基台上,碑高30米,基台占地面积约900平方米。东南角建有房屋6间其中展室3间。纪念碑周围花果环绕,四季常青,庄严肃穆。
1937年9月开始,时任山东抗日自卫团副主席的崔子明在津浦铁路以西的夏张一带组织抗日武装自卫队,开展抗日斗争。1938年1月1日凌晨,崔子明带领10余人,在夏张镇小学举行了抗日武装起义,当夜他把起义队伍拉到盘龙山的鹁鸽崖山洞,点燃起泰西抗日斗争的星星之火。纪念碑记载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军民英勇抗击日寇之史迹的丰碑。
地址:泰安市岱岳区夏张镇夏北村
烈士墓群(徂徕山烈士陵园):面积160.8平方米。砖石墓12座,其中一座为合葬墓;墓前各有墓碑,均为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烈士。墓碑部分毁坏。起义部队驻地旧址:为民国中式建筑风格,面阔5间,进深1间,通面阔14.00米,通进深5.00米。建筑檐高3.00米,总高4.6米。为单层结构,硬山顶,黄草屋面,木质窗棂。墙体为干插石墙,内墙抹灰。
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纪念馆:始建于2010年,占地面积3961平方米,建筑面积1968平方米,展示面积近5000平方米,藏品2629件,约有80%用于展示。业务人员数量13人,大学以上学历7人,近五年来累计观众数量近40万人次。
1938年1月1日,中共山东省委组织发动泰安、新泰、莱芜、泗水等地群众和平津沦陷区的流亡学生,在徂徕山脚下的四禅寺(俗名大寺)庄严誓师,宣布抗日武装起义,编为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起义后,山东省委和起义部队一部转移到磨山峪村东北的邵地山上(现磨山峪抗日旧址)驻扎,为开辟鲁中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地址:泰安市高新区房村镇磨山峪村
三、抗日山的景点介绍
1、第二坡段,座西朝东,1973年11月建成,建筑面积795平方米,2001年续建450平方米。门额由著名书法家武中奇题写。馆内藏文物65件、书画150件,重要文物复制品52件,其中有毛泽东、周恩来、陈毅等领导人与国际友人汉斯·希伯的合影,罗荣桓、徐向前、宋任穷、肖华、谷牧、陈士榘、刘西元与符竹庭的合影,彭雄、田守尧、朱爱周等烈士的遗像,杨得志、唐亮、王六生、刘西元、周贯五、梁兴初、李执中、刘白涛、华诚一等领导人所题诗、词、挽联。第三坡段,建有小沙东海战烈土冢,冢高8.4米,冢前立有三联碑。中碑是小沙东海战烈士冢,其两侧,分别有陈毅元帅(东首)和陈士榘上将(西首)的亲笔题词——“浩气长存”、“英灵千秋”。背面是当年滨海军区政治部撰写的《纪念小沙东海战烈士文》。里面安葬着彭雄、田守尧等16名新四军团以上干部的遗体,日本景点英语
2、1943年3月,我新四军团以上干部、战士共51人赴延安学习,途经赣榆县小沙东黄海海面时,与日军巡逻艇遭遇,于是发生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木船对铁艇的海战。新四军的将士们用手榴弹和驳壳枪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从凌晨一直坚持到黄昏。在这场战斗中,新四军三师参谋长彭雄、八旅旅长田守尧等16名干部光荣殉国,其中包括田守尧将军的夫人陈洛莲、张池明将军的夫人张明等4位女同志。彭雄等同志牺牲后,八路军115师和新四军三师分别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烈士们的遗体就安葬在这里。第四坡段,分别建有两块造型独特的纪念碑,是为纪念国际友人汉斯·希伯同志和金野博同志而立的。汉斯.希伯同志纪念碑立于1944年,背面有罗荣桓、肖华、黎玉联名题词:“为国际主义奔走欧亚,为抗击日寇血染沂蒙。”他是德国人,出生于波兰,是一位新闻记者,一生曾两度来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掀起了空前的抗日热潮,深受鼓舞的希伯同志携夫人秋迪女士再次来到中国,以笔作为武器,无情地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抨击国际上的妥协政策,他曾先后去华中新四军驻地与山东抗日根据地进行采访,向世界人民介绍中国人民英勇斗争的事迹,唤起了国际上热爱和平人士的极大同情和赞扬。曾多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领导同志的接见。1941年11月,希伯同志在随队采访途经山东大青山时遭遇敌人扫荡,壮烈牺牲,年仅44岁。他被誉为身穿八路军军装同法西斯战斗而牺牲的第一个欧洲人。
3、金野博同志是日本本州岛秋田县人,原是侵华日军,1939年应征来华,被俘后经我方说服教育,逐渐认清了日本帝国主义法西斯的强盗面目,反戈一击,加入了日人反战同盟,担任日人反战同盟鲁中支部支部长,后来到滨海区工作,1944年夏天受伤被捕,被日本宪兵司令部秘密杀害于青岛。第七坡段,抗日烈士纪念堂,为193.5平方米的一层建筑。纪念堂前面是一座方锥体纪念柱,柱高4.15米,是当年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二旅所立。正面题:“烈士英名垂千古”七字,东面为一一五师教导二旅政治部的《抗日烈士纪念塔续序》,北面为朱德同志的《抗日五周年挽八路军阵亡将士》,西面为《抗日烈士英名录》。
4、抗日烈士纪念堂是抗日山最早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它建于1942年,是仿延安窑洞式建筑,表达了当时军民远离延安心向党的革命情怀。纪念堂内有26位国家领导人和将军的碑刻,他们都是曾在赣榆战斗过、生活过的老领导,其中军队干部均是在1955年至1965年期间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的老首长,其中包括刘少奇、罗荣桓、陈毅、肖华、谷牧、陈士榘等革命先辈。纪念堂两侧的长碑上刻有1300多位烈士的英名,上面还有现今在世的“活烈士”,主要是因为当时战争频繁,伤病员统计工作难免有疏漏之处。第八坡段,位于山顶,建于1942年的抗日山烈士纪念塔和烈士纪念亭。纪念塔高10.4米,四面四角,塔顶部分是如真人大小的塑像。塔正面题有“抗日烈士纪念塔”七个大字,款“中华民国三十一年七月七日”(抗战五周年纪念日)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教导二旅。东面是《抗日烈士英名录》和《抗日五年主要战绩》,北面是《抗日烈士英名录》,西面是二旅政治部的碑文日本茨城景点。在纪念塔西侧是烈士纪念亭;用花岗岩砌成,高7.9米,六角。
5、在抗日山的最高处有一块天然巨石,形似马鞍,所以叫“马鞍石”,抗日山原名马鞍山,也就得名于此,“马鞍石”三字是武中奇先生亲笔题写。
6、2002年,为了纪念抗日烈士陵园建园60周年,赣榆县先后投入近2000万元,新扩建了碑廊、停车场、国防园、书画展厅、抗日山纪念馆等景点,同时还对整个陵园进行了全面硬化、绿化、美化,新增花草树木60余个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