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解放前北京的城市交通
老北京的有轨电车,被老北京人俗称为“铛铛车”。这是因为电车上设有脚踏的铜铃,司机一边开车,一边用脚踏出有节奏的铛、铛、铛的声音。因为老北京的街道狭窄,有轨电车又多在繁华商市区行驶,轨道上有时经常有身挑肩扛的人占道走路,铜铃的响声就如同当今的汽车喇叭的作用,老百姓便用铛铛车当做有轨电车的代名词了。看过《青春之歌》电影的人,会记得林道静在北京解放前站在有轨电车车尾振臂高呼“反饥饿、要民生、要自由”的激情澎湃镜头。有轨电车在北京最早出现在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由外国人出资在马家堡到永定门外建了一段有轨电车,后因义和团运动而毁坏停驶。民国时北洋政府为解决北京城内的交通,拓宽了一些地方的马路,铺设了轨道,又从法国购进铁轨,从日本、德国购进电车线、发电机。1924年成立了国营的电车公司,当年开始通车。电车是木制车厢,两头都有操纵的机器,可以两头行驶,不用掉头。司机站着开车,左手扶电闸,右手持手闸,脚踏着脚铃铛铛铛行驶在双轨上。电车行驶时可看见电车顶上的天线弓子常摩擦出青绿色的闪光,那时也可算是北京城内的一景。解放前的有轨电车在北京内外城有好几条线路,分别以黄白蓝绿红黑等色作为各路车的代表颜色,颜色牌就挂在电车两头玻璃窗的上端。记得当时第1路是由天桥至西直门,第2路天桥至北新桥,第3路是东四到西四的环行线路,第4路平安里至北新桥,第5路由崇文门内至宣武门内,第6路由崇文门外到和平门外,第7路从天桥至永定门,随着运行的需要,各路起始站也不断有所变化。解放前和刚解放时,当时北京没有普通的公共汽车,因为票价便宜有轨电车成为普通百姓出行的唯一交通工具。笔者少年时就与家人经常乘有轨电车去天桥市场、隆福寺等游乐场所游玩。记得车厢里左右两侧有长木凳座位,乘车人有站着的,有坐着的,售票员拿着票夹子在人群中来回挤着卖票。另外,还常见到身穿蓝色制服的稽票员上车查票,其实解放前稽票员也仅仅是查查平民百姓而已,对地痞流氓不敢问,否则要挨打的。解放后,随着北京城市建设的需要,马路重新修建,各路公交汽车的行驶,有轨电车的陈旧设备和本身难以克服的缺点已经不适应新的城市交通。1957年有轨电车被无轨电车所替代,遗憾地在京城消失了。现在,欣闻前门大街将再现有轨电车,重现老北京那故都美丽的一景。那有轨电车的铛铛铃声将再奏出欢快动听的声浪,飞向古都北京的四方。
二、黄包车的重现黄包车
1、收费、外观、线路和管理是大家最关心的四个问题人力黄包车,一种能够让人想起传统韵味的公共交通工具。在近期杭州市旅委向市委市政府汇报的《杭州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中,西湖周边有望重现人力黄包车成为关注的焦点之一。
2、《规划》设想,人力黄包车将分布在西湖周边,并在灵隐寺、雷峰塔、丝绸博物馆等主要景点设置停靠站点,拉
3、黄包车人员需熟悉杭州历史,懂几种外语,能为游客担当导游。
4、带着对黄包车的回忆,热心的杭州网网友,在论坛了发起了一个投票帖,通过网络投票的形式了解网友对黄包车的支持度,3天投票结果显示,超过7成的网友,对西湖周边重现黄包车表示支持,充满期待。
5、好处:方便、便宜、环保、促进就业
6、网友“剩面汤”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表述了他支持黄包车出现的6大理由:一、体现传统文化;二、价格比其他交通工具低;三、方便游客游玩;四、扩大就业;五、提高生活品质;六、环保。
7、坐上三轮车,悠哉悠哉地游西湖,正是游客和市民的美好记忆。其他赞成黄包车出现的网友在回答中,纷纷回帖黄包
8、表示“支持”、“我喜欢”、“肯定有市场”等。网友“七月海豚”留言:“现在禁止机动车通行的一些路段,坐坐三轮车,慢慢地逛西湖,没有走路那么累,却也有一番悠闲的情趣。”
9、同时,站在反对方的网友也拿出了他们的理由,他们认为拉车人看上去很辛苦,似乎有点“受压迫”的意味,另一方面,现在西湖边已经有了电瓶观光车,再来一个黄包车,会不会太拥挤了,游人还怎么走路呢?
10、尽管有反对的网友,但超过7成的网友表示赞成讨论中,有网友提到车子是采取像《上海滩》中的那种手拉黄包车还是以前市区里的那种脚踏三轮车。留言中,更多网友偏向三轮车这一方式。大家表示,手拉黄包车对车夫来说毕竟过于劳累,况且,一个坐车上,一个在路黄包车
11、网友“过路人y”和“坐井观天”对黄包车进行了一番包装策划。“过路人y”直言不讳,他认为现在的电瓶车太像运货车,与西湖不太协调,价格上也不够亲民,他建议黄包车要在设计上多动脑筋,并提到“电影《罗马假日》里的那辆西式黄包车式样不错”。
12、除了包装黄包车本身,黄包车夫也是网友十分关注的,许多人提到了西湖船娘,希望黄包车夫也通过培训上岗,黄包车
13、在此基础上,网友“yeweimian”还提出了自己的策划:像“西湖船娘”一样搞个“西湖黄包车小伙”。必须是培训后才能上岗,规范操作计价。这样肯定能有搞头的。
14、接下来的讨论更为细致,其中黄包车的收费价格,成了一个极为关注的讨论话题。
15、网友“雪地风铃”等提出:收费价格一定要统一,希望像出租车一样有个固定的起步价,市场就不会混乱,游客黄包车
16、也不会被“宰”。“深渊领主”建议:“如果是5元起步价,最贵不超过10元,那就强烈支持日本必去景点。”为了市场秩序,“坐井观天”有个全局的考虑,希望到时黄包车不要一下子投放太多,以免造成恶意竞争,又增加道路压力。关于黄包车的行驶线路方面,网友“ddr”建议:西湖边的黄包车应该不能随意行驶,而要有个旅游线路,设定几个主要站点,覆盖重要的景区,游客可以一站一站地看过来。日本出名景点
17、还有网友对做黄包车夫很有兴趣,“我爱吃萝卜”说:“如果重新有这个职业的话,我想报名。其实每一行都有很多机会。”
18、去过其他城市的网友,纷纷描述了其他城市的黄包车风景。
19、“去北京游胡同,常会乘坐人力黄包车。车夫一般阅历丰富、口才极佳,知道很多典故,有的还会外语,是称职黄包车
20、的导游。”网友“湛蓝”引用媒体的话,描述了老北京的这一道亮丽风景。
21、“海边古谚”举了保定的例子:“以前在河北的时候,很多城市都有的,那时候在保定一个小城市里面,3块钱满城跑,满大街都是人力车,十分方便。”
22、“米蓝多”则期待着一场黄包车婚礼,必将吸引大多数路人的眼球。跟帖的“企鹅仔”赶紧为“米蓝多”找了来一张黄包车婚礼的图片(图1)。未来西湖边的黄包车是什么样的造型好?很多网友找来了贴图,以供欣赏。“西溪隐士”找来海口晚报网上的一张色彩鲜艳的人力三轮车图(图2)。这张国外的人力黄包车图是网友“纯粹的我”找来的(图3),他对此有着浓厚的兴趣,已经在打听如何成为西湖边的黄包车夫了。网友“坐井观天”建议,因为杭州西湖的历史久远,西湖边的黄包车应该也要设计得古典一些,才能显得有韵味。
23、还有网友描述了泰国的特色交通工具,表示他山之石,也值得借鉴,或许也可以发展成一样旅游交通工具。“杭黄包车
24、网118”说:“去泰国芭堤亚玩,满大街都是皮卡,统一改装成敞篷车模样,可拉风了,价格也实惠。”黄包车是对旅游工具的补充
25、“应该是件好事情。”作为旅游业内人士,浙江省国际合作旅行社有限公司的陈健副总经理,对黄包车可能重现西湖边表示了自己的看法:
26、“黄包车代表着一种传统,看上去古朴,而且乘坐方便,对景区尤其是西湖等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景区来说,是种蛮适合的交通工具。在日本,很多景区就有这种黄包车存在,而且秩序井然。事情是件好事情,但要出现好效果,关键还是管理要到位,要避免出现乱哄哄的情况。要设计好黄包车的旅游线路、驻停站点,收费价格和车身样式要统一,最好黄包车夫的着装也要经过专门设计;此外,黄包车夫的上岗应该要经过培训,规范营运,避免出现为抢生意半途乱拉客的情况。如果有了良好的游览秩序,那投入黄包车对景区来说肯定是有益的。”
三、人力车由哪传入北京
1、黄包车是一种用人力拖拉的双轮客运工具,黄包车前身叫“东洋车”,又称人力车,约1870年创制。
2、同治12年(1873年),法国人米拉看到黄包车便利,拟从日本购进,并向法租界公董局呈报一份计划,要求“在两租界设立手拉小车客运服务机构”,并申请十年专利经营。后经法租界公董局与公共租界工部局协商,同意由两局发放人力车执照,并批准路程价格。
3、次年1月,黄包车从日本输入上海。因从日本输入,故当时沪人又称之为东洋车。
4、老北京第一辆洋车是日本商人于1874年赠给慈禧太后的礼物。据记载,该车造型精美,其把手处,盘有两条金龙,作昂首遐观状。两个轮子是木制的,比较高大,车帮上包了一层铁皮。车厢是木制方形的,车身为金黄色,车垫儿为黄龙图案的刺绣垫子。现如今经修复后在颐和园“舶来珍奇”外国文物厅展出。当年乘坐这种人力车是权利和地位的象征。